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46395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篇 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 与历程,第一章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2,本章的框架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形成,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本章为后面其他章节提供了平台和基础。,3,第一章 世界经济形成 的基础和历史沿革,第一节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第四节 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4,第一节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分工: 社会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

2、先决条件。,5,国际分工,决定因素: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性质: 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 作用: 使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日益国际化 ,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 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 分类,6,7,8,9,世界市场,含义 基本特征 基本运行机制 内容 结构,10,含义,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11,基本特征,统一性: 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 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 “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 竞争性 扩展性,12,基本运行机制,国际价格机制

3、关税率机制 资本收益率机制 汇率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 传导机制,13,内容,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 。 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 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 ,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14,结构,国际商品市场 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 外汇市场 它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活动。,15,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4、段的产物。它的形成是跟工业社会与近代机器大工业联系在一起的,是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结果。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它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增长密切相关。,16,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17,萌芽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18世纪中后期,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5、,18,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对应的日耳曼语词hansa的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极盛时加盟城市超过160个,中心在吕贝克。 到14世纪中叶,汉萨同盟已经扩展至波罗的海南岸、东岸的所有德国港口城市,并扩展到英国、佛兰德、丹麦、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芬兰等地。波罗的海东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严格的汉萨法律建造了一大批汉萨城市。 1669年解体。,19,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线路,20,地理大发现,新大陆的发现 哥伦布(1492年) 新航路的发现 伽马(1497年) 第一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1519年),21,22,23,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

6、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形成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国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24,英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扩张,25,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26,产业革命中的机器:蒸汽机车和纺纱机,27,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 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

7、大。 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28,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工业内部的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离出许多独立工业部门。 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的大幅增加,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基地。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原料已非本国生产的原料所能满足,它的产品也非本国的市场所能容纳。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纳入国际分工之中。,29,到19世纪中期,欧美发达国家与亚、非、拉落后地区间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体系基本形成。 这种分工体系以英国占据支配地位。,30,这一时期,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地位,但英国一直处于贸易的中心地

8、位。 作为产业革命先驱,英国最早建立起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不仅成为工业强国,而且成为“世界工厂”,垄断了世界贸易。 一位英国学者这样描述英国当时的地位,“事实上,世界的1/5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羊群的牧场在澳洲(“澳大利亚洲”的简称,一般指澳大利亚大陆及其附近的塔斯马尼亚等岛屿);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它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把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印度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法国和西班牙是我们的葡萄园;地

9、中海沿岸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从北美合众国以及其他国家获得棉花”1。英国就这样成为当时“农业世界的伟大工业中心,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围绕着它转。,31,世界市场的形成,(1)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2) 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32,(3) 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 (4)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5)随着国

10、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33,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开始,科技革命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 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 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 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4,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35,第二次科技革命,时间: 19世纪70年代 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成果: (1)电力的广泛运用:西门子发电机;拉格姆电动机;爱迪生电灯 (2)新的通讯手段: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3)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次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6,国际分工的深化,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规模空前

11、扩大,导致了生产和资本的集聚和集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集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许多部门少数大资本已居于压倒性优势的地位。 大垄断组织的巨额资本在国内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从而形成“过剩资本”。这些过剩资本涌向海外市场,就形成了资本输出,于是,资本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经济现象。,37,资本输出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原来以商品流通为媒介,现在出现了以资本流通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资本输出强化了国际间垂直分工的发展 资本输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内涵,38,1.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将世连成一个整体. 2.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

12、头,出现了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3.国际资本市场的出现.使世界市场内涵更加广泛,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快了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被瓜分完毕,这时的世界市场已基本覆盖全球。,39,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国际贸易继续保持迅速增长的趋势;国际贸易规范与惯例的发展;国际货物保险规则实现了统一。 资本流通领域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间接投资以英国为主,伦敦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心; 货币流通领域的发展: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确立,40,该时期商品流通领域、资本流通领域和货币流通领域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

13、为基础、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大大加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全球规模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但是它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快了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被瓜分完毕,41,第三节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二、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三、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四、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42,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的商品市场运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国际贸易增长极慢甚至出现停滞,大大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严

14、重,关税战、贸易战不断升级。,43,19131938年,国际贸易量增加了12.1%,年平均增长率为0.5%;同期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了86.6%,年平均增长率为2.5%。尽管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较战前大为降低,但却为国际贸易增长幅度的5倍。,44,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国际化总的特点是: (1)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放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世界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控制,加紧了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特别是对原料产地的争夺和劫掠; (3)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期,并加紧了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步伐。这种对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争

15、夺,严重 破坏了世界经济的稳定。,45,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开始削弱 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迅速上升 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打破,46,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国际金融秩序的不稳定 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陷于崩溃 。 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各国先后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全线崩溃,宣告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最终瓦解。,47,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使国际金融领域逐渐分裂为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 货币集团林立与相互对抗愈演愈烈,货币战、汇率战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6、期间。,48,1929-1933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大衰退 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体制的终结 国际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贸易战、关税战、货币战,49,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霸主 美国主导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中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战后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同时,战争中各国在不同领域实施的各种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在战后仍然得以不同程度的延续与延伸,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呈现混合经济体制。,50,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 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 危机,51,第四节 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 世界经济格局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 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