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46282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节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 和趋势,2,第一节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世界政治和世界政治格局 二、两级格局的形成和对峙 三、两级格局中国际力量的分化 与改组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四、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3,一、世界政治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相互间形成的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4,5,世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 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

2、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6,二、两级格局的形成和对峙,雅尔塔体制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两大阵营的对峙,7,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协议的总称。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8,9,雅尔塔体制的作用,积极作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在战后获得了

3、相对的稳定 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处,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造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成为战后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10,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形成,冷战及其根本起因 乔治凯南的乔治凯南的8000字电报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国首相丘吉尔 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第一个信号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进一步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11,冷 战,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乃至各方面的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 形成冷战的原因

4、是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12,13,乔治凯南的8000字电报,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第511号电报内容: 苏联对战后问题看法的基本特点。 苏联的这些看法形成的背景。 对苏联官方一级实际政策的估计。 对苏联非官方一级的估计。 从美国政策的角度作出的实际推论。,14,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杜鲁门肄业过的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声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至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1946年3月5日,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5,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

5、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了一项国情咨文,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杜鲁门号召援助希腊、土耳其,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苹果“烂一个就烂一筐”的理论,建议美国政府介入土耳其、希腊事务。,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杜鲁门主义”。,16,挪威、冰岛、瑞士、瑞典、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土耳其在巴黎召开经济会议。苏联、东欧国家和芬兰抵制了这次会议。结果英、法等16国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成立了“欧洲经

6、济合作委员会”。9月,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总报告,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援助。,16个欧洲“受援国”在巴黎签署欧洲经济合作公约,1947年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在巴黎召开会议,讨论响应马歇尔计划的问题。因意见分岐,7月2日,苏联退出会议。 7月12日,美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17,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19481952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的经济援助达131.5亿美元,其中90%是无偿赠予,10%是贷

7、款。其余部分为增与。该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恢复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马歇尔,18,北约签约仪式,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12国外长在华盛顿举行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约正式生效。北约作为以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手的军事集团,设有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即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各分司令部,历任最高司令一职均由美国人担任。北约的成立,是美国完成以欧洲为重心的全球战略部署的重要标志,也是冷战进入高潮的反映。,19,20,为了加强冷战的力度,1949年11月,由美国发起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即“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成立。成员有美

8、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和日本等,总部设在巴黎。这是一个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禁运的机构。 此外,杜鲁门还在1949年抛出了一个“第四点计划”,即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计划。“第四点计划”实质上是亚非拉版本的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把它作为“对共产主义最强烈的消毒剂”,并造成受援国对美国的依附,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服务。 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组成了“美洲国家组织”、“东南亚集体防务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等地区性军事政治集团,并通过“共同防御条约”,把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纳入到全球军事联盟体系中。,2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政治上成立欧洲九

9、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22,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23,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从政治上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协调各国间的内外政策,以对抗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冷战攻势的重要措施。在情报局的活动中,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得十分明显,它对南斯拉夫和其它东欧国家内政的粗暴干涉产生了恶劣影响。,24,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6国的代表在莫斯

10、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2月和1950年9月,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先后加入。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起到了积极作用。,25,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简称华约)。华约组织是一个军事同盟,设有统一的武装部队司令部,华约部队总司令由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任。1991年7月1日,苏、保、罗、匈、波、捷6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最后一次华约会议,宣布华沙条约有效期结束,华

11、约组织不复存在。,26,1948年6月24日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由于苏联关闭进出西柏林的所有道路和铁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空运向柏林提供补给品,一度达到每天运送7000吨物资,柏林空运持续了一年之久。,1950年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冷战初期,美苏之间、东西方之间发生了多起冲突,其中第一次柏林危机被普遍看作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而朝鲜战争则是一场举世关注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两大阵营的对峙,27,第三世界的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美苏霸三阶段,三、两级格局中国际力量的分化与

12、改组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28,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发言,会议外场景,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29,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暴力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 ,30,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法国的戴高乐主义 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日本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1,戴高乐主义,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所倡导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和对外战略。一、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二、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三、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关系。四、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与联邦德国合作。,32,新东方政策,1969年10月,联邦德

13、国勃兰特政府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在对外关系上实行 “新东方政策”。一、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主张实现两德统一。二、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从1970年起,相继同苏、波、捷、匈、保等国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与民主德国互相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33,日本: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64年,佐藤荣作内阁提出“亚洲自主外交”新方针 1972年,田中角荣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田中勇敢访华,1960年10月12日,曾经两度访华的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在东京发表演说,呼吁“尽快使日中邦交正常

14、化”。浅沼话音未落,一名右翼分子突然跳上台,将一把利刃刺入浅沼的心脏,浅沼稻次郎当即倒在血泊之中。田中角荣说:“万一我被刺杀,丢了性命的话,你千万不要惊慌,要镇定地办理后事。”,34,美苏争霸三阶段,第一阶段:1945年至60年代末 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第三阶段:80年代,35,第一阶段:美攻苏守,发动侵朝战争 扩大侵越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支持以色列打败苏联支持的 阿拉伯国家,36,第二阶段:苏攻美守,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出兵占领阿富汗,37,第三阶段:美攻苏守,星球大战计划 袭击利比亚 占领格林纳达,38,四、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激

15、烈对抗走向缓和 世界热点地区也普遍降温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对抗逐步走向缓和。据统计从1985年11月日内瓦会晤开始,到1990年9月赫尔辛基会晤为止,在短短5年时间里美苏共进行了8次首脑会晤, 46次外长级会晤。,39,40,41,两极格局转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42,第二节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一、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43,一、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

16、害上升 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局部战乱紧张动荡,44,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大国首脑外交空前活跃,高层会晤频繁,谋求对话,避免对抗,探索构筑新型伙伴关系,是当前大国外交的主要特征。 通过大国关系的调整,大国间出现了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有协调又有摩擦的错综复杂的新局面。 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到多方面的挑战。,45,46,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走向。 中、美、俄、欧、日等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仍在演变和调整中。 地缘政治形势还不明朗。 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美国与俄法德中等大国意见分歧。,47,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48,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表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新干涉主义盛行。 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出现倒退甚至失控的局面。 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49,50,巴以的战斗成果,51,印度教和伊斯兰相仇杀,科索沃种族冲突,52,从三个特性去理解恐怖主义: 恐怖性,恐怖活动造成人们的恐怖心态。 政治性,恐怖活动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