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139961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 边城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城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10月末,文在寅政府在稳定了根基后开始着手修复外交中的当务之急对华关系问题。随着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观海二路一家饭店突然蹿出一个大火球,塑钢门以及玻璃窗被炸碎,碎片四散。在变色龙这篇著名的小说里,契诃夫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上瞒下、见机行事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两位老人共同经历了半生风雨,从结缘到相守,他们从没红过脸,直到现在两人还是白头如新,恩爱有加。建国初期,英雄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因人成事,凭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下,不少领导干部会场上西装革履,镜头前

2、风光无限,实际上是沐猴而冠,其背后所为,不仅丧失党性,而且丧失人性。ABCD【解析】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见机行事:看到适当的时机立即行动。此处应用“见风使舵”。白头如新: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沐猴而冠: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A由于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郫县豆瓣虽未加香料却香味醇厚、不添油脂却色泽油润,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为促进水资源的合理

3、开发利用,应建立健全政府奖补与企业成本控制、南水北调引江水使用量相结合的水价补偿,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推动水价调整顺利实施。C根据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对报告作了无数次修改完善,以工匠精神细心打磨,更好回应人民群众近期的关切热点,彰显时代特征。D美丽中国唱起来是央视音乐频道旨在用音乐和文化来展示中国美丽山河、展现中国基层风貌、传递中国人文精神为目的,倾力推出的一档全新的特别节目。【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水价补偿”后加“机制”。C项,成分残缺(或结构混乱中的“张冠李戴”)。在“更好呼应”前加上“使报告”(或不是“起草组”“回应热点,彰显特征”,而应是“报告”)。D项,句式杂糅

4、。删除“为目的”或者删除“旨在”、把“用”改为“以”。3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再次去城里河街看龙船和军士的演出,但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因为翠翠对龙船和演出已经不再感到新鲜,她已经从天真烂漫的少年渐渐长成一个“大人”。B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关心的不再是节日的游戏。C从下文祖父和别人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祖父已经开始考虑翠翠的“大事”了。虽然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写得比较含蓄,但是从二老的询问和祖父无意的问话中不难看出这一点。D因为后来的龙船表演已经不如原来的艺术水平高了,让人看了兴味索然。4下面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B)A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荡漾着水的气息。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及由语言所创造的翠翠、老船夫无不显示着这一特色。B人物描写充满激情。如对老船夫的描写,既写出了他的古道热肠的侠义风情,又写出了他的淳朴厚道。C边城中小溪、白塔、老船夫工作的渡口环境、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都富有诗情画意的纯真之美。D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人物的心灵和人与人交际的诚信、细腻、深邃、诚朴而又优美,景和情都令人难忘。【解析】“人物描写充满激情”不对。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58题。从“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

6、”到“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原文见课本)5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且一提到这事便闭口不谈?_【答案】老船夫辛辛苦苦把孙女拉扯大,而今就要嫁人,将会剩下自己一个人过活,这令他感到难以接受。反映出他对孙女的爱与内心的孤寂。6翠翠的“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这句话有什么含义?_【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说,那你也认识二老吗?你觉得他怎样?这是翠翠想探一探爷爷对二老的看法。7当爷爷提到假如大老请人做媒娶翠翠时,翠翠为什么会“怏怏”,心里感到不高兴呢?_【答案】是因为祖父没能领会翠翠喜欢二老的心思,反而想把翠翠嫁给她不爱的大老,因而翠翠心里不高兴。8联系上

7、文分析,在听祖父唱催橹歌时,翠翠为什么突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_【答案】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起了此时正在青浪滩行船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内心对二老的思念。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沈从文先生逝世后,傅汉思、张充和夫妇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

8、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他称他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中尤为成熟。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他很爱他的家乡。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他在家

9、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没有他们的提挈,沈先生也许就会当了警察,或者在马路旁边“瘪了”。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一九四七年,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柯原一九八年去看沈先生,沈先生才

10、记起有这回事。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沈先生五十年代后放下写小说散

11、文的笔,改业钻研文物,而且钻出了很大的名堂,不少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奇怪。实不奇怪。沈先生很早就对历史文物有很大兴趣。他写的关于展子虔游春图的文章,从人物服装颜色式样考订图画的年代的真伪,是别的鉴赏家所未注意的方法。他关于书法的文章,特别是对宋四家的看法很有见地。他一度专门搜集青花瓷。买到手,过一阵就送人。西南联大好几位助教、研究生结婚时都收到沈先生送的雍正青花的茶杯或酒杯。他搜集、研究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消遣,是从发现、证实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越这个角度出发的,研究时充满感情。我在他八十岁生日写给他的诗里有一联: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他平生搜集的文物,在他生前全都分别捐给了几个博物馆、工艺

12、美术院校和工艺美术工厂,连收条都不要一个。他的丧事十分简单。他生前累次嘱咐家人,他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本文有删改)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沈从文的一部分小说是为了试验小说写作方法而做的“下水文”,是为给学生教创作课服务,经一改再改,风格至四十年代才成熟。B沈从文有一次在家乡听了傩戏,情难自已,连声赞叹是“楚声”并泪流满面,因为他从中感受到了古老的家乡文化。C沈从文帮助人不问困难大小,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欠了一笔债,沈从文通过

13、卖字帮他还完债务,后来还忘了这件事。D沈从文对文物的研究很独到,比如他对展子虔游春图的鉴赏方法,书法方面对宋四家的看法,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E沈从文经常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西南联大好几位助教、研究生结婚时都收到沈从文送的雍正青花的茶杯或酒杯。【答案】答B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解析】A“经一改再改,风格至四十年代才成熟”错。C“通过卖字帮他还完债务”与原文不符。E结婚时给学生送青花茶杯或酒杯不是沈从文“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事例。10只读过小学的沈从文,竟成了一个大作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_【答案】做事情有一种锲而不舍、不怕费劲的精神。写作品不讲究快速,而是苦心刻琢。多方探索,反复修改。11沈从文五十年代后放下写小说散文的笔,改业钻研文物,对此不少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说“实不奇怪”?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