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135919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定语后置(1)定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2)一般规律:“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中心词+定语+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中心词+之+定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

2、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1)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

3、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1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注意全对的一项A吮吸(shn)拓本(tu)藩篱(fn)跬步(ku)B间或(jin)聒噪(gu)谬种(mi)华冠丽服(gun)C贾人(g)驽马(n)俨然(yn)少不更事(gng)D新正(zhn)蛟龙(jio)孝悌(t)锲而不舍(q)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4、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A相同,不同 B不同,不同C不同,相同 D相同,相同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和例句中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乐琴书以消忧 B善万物之得时C吾从而师之 D园日涉以成趣4下列划线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学者必有师C悦亲戚之情话 D登东皋以舒啸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直(只是)不百步耳 以致(到达)天下之士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 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C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 南(向南,作状语)取汉中D合从(通“纵”)缔交 赢粮而景(通“影”)从6“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

5、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鼓励“学习”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劝 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

6、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

7、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说:说教。兑:悦。堇:毒草,根有剧毒。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不肖主重惑者肖:贤达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骄:怠慢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D夫安敢畏畏:害怕、畏惧2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组是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故师之教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是怀腐而欲香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师尊则言信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A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D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凡说者,兑之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

9、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

10、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

11、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

12、,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1B2B【解析】介词,从。介词,比。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3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句和D项都是名词作状语;A意动用法,认为快乐;B名词作动词,羡慕;C意动用法,以为师。4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

13、现象。A“博学”:广泛的学习/学识渊博;B“学者”:求学的人/有学问的人;C“亲戚”: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5A【解析】以致天下之士,“致”是动词,意思是招致,使到来。该题考查的是课内重要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虚词,有实词,实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有名词作状语的,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通假字,基本涉及到了文言基础的各个方面。因此考生对课内复习一定要扎实,课课清,对每一课字句翻译,梳理文意,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6参考示例: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美好时光,与知识偕行!【解析】微博的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只要能围绕“学习”的中心

14、,用劝导性的语句,符合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即可。1D【解析】据上下文,畏应为遇难,死之义。2C【解析】A项,表比较。B项,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 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D项,那么。3B 4C【解析】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错误,文中孔子是颜渊敬重的老师,没有提及孔子的尊师。5(1)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 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2)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3)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作君主和作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作子女和作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作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作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