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33777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法(古汉语词序)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 古漢語的特殊詞序,(一)賓語前置 (二)數詞表示行爲數量的詞序 (三)定語後置,關於代詞作賓語的詞序問題 代詞充作賓語的時候,正常的位置本來就在動詞的前面。 先秦時代,由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結構分爲三種情況。,(1)舊式的殘留。即代詞賓語無條件地放在動詞前面。 民獻有十夫予翼。 (尚書大誥)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詩經小雅節南山)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左傳僖公四年),(2)完全保存舊式。主要是疑問代詞作賓語。 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子罕) 客何好?客何能? (戰國策齊策四) 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 (莊子德充符),(3)新舊結構並存。

2、主要是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 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有事而不告我。 (左傳襄公十八年) 聖人不愛己。 (荀子正名),到了漢代,疑問代詞作賓語開始出現後置。 出户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 (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盜跖横行天下,竟以壽終,是獨遵何哉? (論衡禍虚)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到了漢代,後置情況更加明顯。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史記封禪書) 莫知我夫!(史記孔子世家),(一)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參通論十,頁

3、271) 吾誰欺?欺天乎? (論語子罕)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孟子告子上) 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戰國策齊策四) 梁客辛垣衍安在? (戰國策趙策三)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左傳成公三年) 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遥遊),疑問代詞用作介詞的賓語時,也要前置,放在介詞的前面。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爲政) 子歸,何以報我? (左傳成公三年) 吾誰與爲親? (莊子齊物論)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論語里仁),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參通論九,頁263) 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 (左傳僖公七年) 以吾一日長乎耳,毋吾以也。 (論語先進

4、)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論語里仁)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左傳宣公二年)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如果賓語不是代詞,那麽即使是在否定句中,賓語也不必前置。 不及黄泉,無相見也。 (左傳隱公元年)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左傳僖公二年) 若不許君,將焉用之。 (左傳昭公四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莊子秋水),在先秦文獻中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詞賓語既前置又後置的例子,如: 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 (詩經魏風園有桃)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3利用助詞之是提前賓語。 (參通論八,頁253) 姜氏何厭之有? (

5、左傳隱公元年) 君人者,將禍是務去。 (左傳隱公三年)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僖公四年) 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 (國語周語中),如果賓語本身是代詞,或賓語含有代詞,則用之來提前賓語,而不用是。例如: 詩曰孝子不匱,永鍚爾類,其是之謂乎? (左傳隱公元年) 宋何罪之有? (墨子非攻)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論語陽貨),有時此之謂還可以不帶其他賓語單獨形成一個分句,表示判斷。例如: 詩云殷鍳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孟子離婁上),唯(惟)是 唯(惟)之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尚書蔡仲之命)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左傳宣公十二年) 鷄鳴而駕,

6、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四年)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爲政),用來提前賓語的助詞有時也可以是焉、實等。例如: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左傳隱公六年)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左傳僖公五年),4介詞以的賓語也常提前。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爲政)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無以尚已。 (孟子滕文公上)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左傳僖公四年)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李斯諫逐客書)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史記項羽本紀),介詞用的賓語有時也提前。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二)數詞表示

7、行爲數量的詞序 (參通論八,頁255) 一是一般不用動量詞,二是數詞一般要放在動詞之前。例如: 逐之,三周華不注。 (左傳成公二年) 又與之遇,七遇皆北。 (左傳文公十六年)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論語憲問),强調某一行爲的數量,把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並在這個數詞前面用者字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 (戰國策趙策三)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記項羽本紀),(三)定語後置 1中心詞+之+形容詞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楚辭涉江) 安能以身

8、之察察兮,受物之汶汶者乎? (楚辭漁父),2中心詞+者字結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吕氏春秋察今)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 (戰國策齊策四)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3中心詞+數詞 這種格式中的後置定語,可以單用數詞,也可以帶上量詞。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左傳隱公元年) 吏二縛一人詣王。 (晏子春秋内篇雜下),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狂者傷人,莫之怨也;嬰兒詈老,莫之疾也。 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使弈秋誨二人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先君若聞與夷,其將何辭以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