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

上传人:dr****lb 文档编号:145132201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姻暴力施暴者处预理论及模式探讨.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婚姻暴力施暴者處預理論及模式探討 社會安全組研究助理 林慧芬 壹、 前言民國八十七年我國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明訂家暴案建司法、醫療、警政與社工等體系之合作模式,但目前家暴受害人及加害人之社工處預實施仍處於摸索階段,尤其針對施暴者之積極作為,包括提供專業介入等治療輔導尚未建立完整方案(內政部,2000);此外,經檢視國內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發現婚暴受害者處遇為多(宋賢儀,1997;陳婷蕙,1997;許維倫,1997;陳源明,1998;黃一秀,2000)、婚暴加害人研究少(且非以社工角度而為新聞研究所之訪談導向)(鄧純芳,2000)。為探討婚姻暴力施暴者施暴成因,在理論部分本文試圖彙集相關理論及研

2、究探討施暴者施暴社會文化、個人、家庭與其他層面所詮釋之暴力原因與介入策略;同時就實務面檢視國外值得引用及參採之處遇模式,經檢索美國法務部評估報告及目前美加地區相關處預治療之論文與實證研究,發現於美國地區推展較普遍之處遇治療首推以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教育課程與認知行為理論為基礎之杜魯司模式(Duluth Model)、EMERGE方案與AMEND方案號稱三大模式,加上少部分推展以童年受虐之成年施暴犯之依附理論治療技術的Compassion Workshop,其中Duluth Model及AMEND方案,已有部分實證在減少家暴施暴者再犯率(多為男性)較低及婦女品質滿意度較高之成效評估,認為處預具顯

3、著性,值得國內引用。貳、理論分析、干預模式及實施成效一、理論探討 家庭暴力詮釋的理論觀點包括精神分析模式、生態模式、父權制模式、社會情境與學習模式、資源模式、社會交換、衝突理論、女性主義觀點、形象互動論等理論(J.Sprey,1969;Thomas&Wilcox1987; Carden,1994;Humm,1995;Kerry Healey & Chris Osullivan ,1998;彭淑華,1998;葉肅柯,2001);其中Kerry Healey & Chris Osulliva則針對家庭暴力加害人干預理論,就實務運用上區分為三大面向(three theoretical approac

4、hes),包括社會及文化理論層面(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ies)、家庭為基礎之理論層面(Family-based theories)及個人為基礎之理論層面(Individual-based theories),在不同理論的暴力起源詮釋下,衍生的處預策略下:社會及文化層面(Society and culture)理論面向:著重在家庭暴力之社會結構,檢視父權制度(patriarchy)、文化價值等所合法化對男性優越及主控權因素。處預策略:主要為以女性主義觀點,重視社會與文化因素下之女性經驗,對家庭暴力加害人之干預處遇強調透過教育(education)及技巧重建(skil

5、l-building) 加強加害人再社會化(resocialize batterers)以建立平權的親密關係。長期干預則應經由國家政策及法律機制就父權社會不平等關係上於加以改善。家庭為基礎理論面向(The family):理論面向:個人因素關注家庭結構與家庭互動因素導致之家庭暴力行為。處預策略:以家庭系統干預(Family systems intervention)強調溝通模式之建立,形象互動論之觀點,則提出婚姻關係與家庭互動模式之修正及再詮釋。運用如夫妻諮詢、家庭諮商等短期干預模式。個人為基礎理論面向(The individual):理論面向:著重加害人的心理問題(psychological

6、 problems),如人格異常、受虐童年經驗或生理特質;包括精神分析治療、認知行為、社會情境學習及依附理論(attachment abuse)等。處預策略:精神分析模式認為,家庭暴力之起源於施暴者個人之心理、情緒與精神疾病特質或藥癮及酒癮等相關。防治策略即在保持家庭成員身心健康與防止酒精與及藥物濫用(彭淑華,1998:56-57;葉肅柯,2001:298),社會情境與學習模式之觀點則提出暴力源自個人社會化歷程之影響,長期處於家庭壓力包括經濟匱乏、家人長期臥病或童年受虐者成年後複製家庭暴力行為,其防制策略為透過矯治個人偏差態度、認知與行為修正,經由再學習重塑行為。其他理論面向理論面向:包括生態

7、模式及資源模式(葉肅柯,2001)處預技巧:生態理論強調人與環境間之互動,強調就加害人之生活模式(life model)變遷及調適狀況,其干預策略應就案主環境與文化脈絡中決定適當干預策略,尋求充權之解決方案。以社工處遇家庭生態不協調、家庭生活事件產生壓力及缺乏社會支持問題,並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後者則著重於家庭暴力與家庭資源多寡之相關性,具有社會資源不足者如如經濟收入不足、人際關係等支持網絡薄弱者易成為較脆弱人口群而訴諸家庭暴力解決問題與壓力。以下即彙整家庭暴力理論觀點、加害人暴力解釋、干預策略及關研究如如下表。表一:家庭暴力理論觀點、加害人暴力解釋、研究分析與干預策略分類 理論觀點 內容概述

8、暴力解釋 干預策略 干預研究 社 會 及 文化理 論 面向 父權制模式 (Patriarchic model) 父權家庭結構與資本主義勞動市場結合,使男人擁有較多權力資源,家庭由男性宰制 暴力源於強調男尊女卑的社會價值,姑息男性施暴 制度面落實兩性平權,強調由父權走向兩性平權 _ 女性主義觀點Feminist Theory(Humm,1995) 女性自覺來自其自我認知與自身經驗,包括女性被壓迫之結構因素與體認女性壓迫經驗。 父權社會結構將增強男女不平權合法化,致暴力父權、國家父權與文化父權之複雜結構 行動策略不應只再受暴對象處境關切,而在喚起女性意識與兩性平權觀念 Healey,1998強調社

9、會文化因素,發展出女性主義模式,強調家暴為社會文化之長期縱容,處預給施暴者教育而非治療,對行為負責,對兩性之尊重 社會交換論/社會控制模式 (Thomas&Wilcox1987;Ney1978,1979) 人透過尋求最大獎賞與最少代價,決定行動結果。在有些文化中暴力帶來讚許,男性表現較具攻擊性或暴力行為時,團體中評價較高,被認為是真正男人。使施暴者認為在家中施暴可獲得較高地位。 家庭暴力為行為報償與付出間的權衡,家庭暴力行為報償為情緒發洩,、代價為對方之反擊或喪失自尊。 _ 增加付出代價與報償間行為的理性選擇 衝突理論(J.Sprey,1969) 家庭是有衝突的系統,家庭生活階層化的合法性與權

10、力不同,允許家中中具較高權力者對待權力較少者。 衝突為普遍存在,家庭中暴力因家庭內清密環境動態過程的衝突與緊張加庭外挫折回應 兩性關係下婚姻暴力,定義權力與控制不平等關係,包括使用武力、脅迫、經濟控制與男人特權等議題 改變男性主宰、女性屈從的社會脈絡,打破兩性不平等社會結構 家庭 理論面向 形象互動論 Sybolic-Inter actionism(Thomas&Wilcox1987) 家庭事件的定義為一家庭之價值系統和對其事件的解釋之反應 每個人以自己的定義強加他人身上,家暴為社會定義的問題,是社會實體之一環 _ 家庭成員應努力創造確定互動模式,增適合和變遷中的需求 個人理論面向 精神分析模

11、式(psychiatric model) 強調個體之病理特質如精神或心理異常導致 暴力源於施暴者易於常人的人格特質,如精神異常、酒精與藥癮之濫用 Easton,Swan&Sinha(1999)以150位戒除藥癮患者調查,其中SAFV(有家庭暴力歷史)者顯著較SAFV患者增加人際困擾、精神症狀及憂鬱治療之需求 克服藥、酒癮,促進成員健全身心狀況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Bowlby1980,1984) 強調密切互動產生之關係,如何與重要的人,形成中依附及連結性連結 個人透過依附關係如強有力且健康,反之則會充滿矛盾與焦慮;基於早期童年受虐經驗包括輕視、被貶抑、被拒絕、被指

12、責、不被愛與無力感等,轉為憤怒之痛苦情緒,成年後即以暴力處理婚姻關係。 Hotaling&Sugarman(1986)施虐者經歷暴力童年,可能於學校適應有問題,長大後職業地位較低,易成經濟弱勢。可能具較家暴危險性 強調對施暴者認知及行為改善,引進HEALS認知重建技術以復原 (Healey,1998) 社會情境與學習模式 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1973;Bandura,1973Walters,1963) 我們學習到所有社會行為,為觀察到的經由增強作用對行為部分作修正,人具理性思考的 暴力源於父權社會下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期待,受虐兒容易形成代間傳遞效應與

13、暴力循環 Kaufman&Zigler(1987,1993)突破家暴循環家庭有較緊密之社會支持,代間轉移說法過份簡化 強調再學習以改變個人特質,重再社會化之學習過程。 其他理論面向 生態模式 Ecological theoty /life model(Germsin&Gitterman) 個體處於其環境中,會隨環境便變動而調適(adaptaion) 暴力源於容許對家庭成員施暴的文化及社區中缺乏支持的家庭 Cooper&Ball(1987)生態模式強調各體系間連結,所提居間體系概念,有助注意施暴家庭可能有社會孤立與缺乏社會支持網絡 克服家庭生活壓力增進社會支持 資源模式 資源缺乏(如社經地位、人

14、際關係)為因應問題脆弱之群體 家庭暴力與所擁有的資源有關係,擁有較多個人、社會或經濟資源者較不需以暴力解決困境 _ 提升個人教育、收入、社會地位及人際關係,減少以暴力維持強勢地位 資料自行整理自:葉肅柏(2000)。家庭暴力理論觀點與防治策略,社區發展季刊,94期,292-304。Alan Kemp(1999)。家庭暴力 (Abuse in family-an introduction)(彭淑華等譯)。台北市:洪葉。(原著 1997出版 )Healey, K.,Smith,C.,& OSullivan ,C.(1998). Batterer intervention: Program appr

15、oaches and criminal justices strateg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s二、處遇模式檢視上列社會及文化、家庭及個人等不同層面理論基礎之歸納,可以發現不同理論對家庭暴力施暴原因解釋不同,衍生之處預治療亦有所不同;以美國實施家庭暴力犯處遇治療最早從1970年代前期才開始,當時之女性運動者認為單單提供受虐婦女保護難以解決問題,受害婦女可能返回家中繼續受虐,或者離開受虐家庭後,施暴者仍會找到她繼續施虐(Healey, K.,Smith,C.,& OSullivan,C.,1998 ),以美國司法部1998的研究報告指出,家庭暴力施暴者具有各之差異,如以一體適用方式(one-size-fit-all)處預實施上將形成疏漏,因此在處預模式上有整合之趨勢。依據社會及文化原因論所主張針對家暴者進行女性主義干預模式(feminist model),強調家庭暴力之原因源自社會及文化中長期縱容男性對伴侶之暴力行為,處預上應施以教育課程,透過教育方式使其體會社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