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学生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5106856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语文(二)学生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2021学年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训练卷语 文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3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差序格局”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其中受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和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的学说影响最为显著。费氏在1948年9月1日写给雷氏的信中曾表示:“我读了你的乡土社会一文,而且实际上,在我的中文新书乡土中国中采用并发挥了你的思想。”费氏与雷氏都认为乡土社会基本上由亲属关系构成,亲属关系可向外扩展至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费氏的“差序格局”与雷氏的“向外扩展”又有所分别,雷氏论及的是“个人处于多重家族关系聚结中的某一特定位置”,而费氏认为亲属关系“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3、。实际上,费氏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同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研究有关。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亦即亲属群体。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费氏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调查中,运用这种研究法绘制了当地的亲属称谓体系图表。该图表所呈现出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差序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关系。费氏的“差序格局”有多个内容,既有李树青的三个“主义”,尤其是其中的“自我主义”,也有潘光旦的“伦”“格局”“推或扩充”论。李树青和费氏都对“自我主义”有所论述,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国

4、人“贫病愚私”中“私”的问题作出的回应。潘氏深入研究儒家社会思想,他对“伦”的分析和考据(如“沦”指水的纹理)则成为费氏“同心圆波纹”的来源。他还对“人伦差等”进行辨析,并提出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各自有其“格局”。有学者指出,费氏根据潘氏的研究提出“差序格局”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其实,“差序格局”概念形成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学术圈。这个学术圈的学者来往密切,其中不但有潘光旦、李树青、费孝通、袁方等老中青社会学人,还有闻一多、吴晗等文史专家。“差序格局”是聚集中西方相关学术智慧产生的。以往的研究,无论是费氏本人,还是相关学术史论著,对雷氏等中西方学者的贡献肯定是不够的。事实上,学术工作往往难以独自

5、完成,要有多人数代积累之功。即便因缘际会使个人的贡献格外耀眼,其背后定有各种形式的学术研究群体的支撑及学术思想的汇聚。(摘编自阎明“差序格局”探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氏和雷氏都认为亲属关系是乡土社会中重要构成部分,对亲属关系的特征看法也一致。B费氏把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比作“蜘蛛的网”,形象地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复杂性。C费氏受摩尔根亲属制度研究影响,运用其学术方法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D费氏“同心圆波纹”源自潘氏的研究,突出乡土社会人际关系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特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

6、用费氏写给雷氏的信,是为了证明“差序格局”受雷氏理论影响,又有所创造。B第二段运用比较分析法,肯定费氏的学术贡献,辨明费氏对其他学说的借鉴之处。C第三段列举多个事实材料,证明“差序格局”概念的产生深受当时中国学者启发。D文章从中西两方面考求费氏“差序格局”的学术渊源,有理有据,学术视野开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费氏对相关学者的贡献肯定不够,可能是作者学术的视角和取向与费氏不同。B费氏的学术交往圈既有社会学家,也有文史专家,呈现出类似“差序格局”的特征。C“差序格局”受到众多学者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了费氏学说的启迪。D费氏的学术交往、所受学术

7、训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了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材料: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建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

8、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伴随着这五个阶段的发展,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了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

9、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材料二: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

10、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和商王朝之前近500年历史的夏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基础,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

11、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衔,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全面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

12、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三:真正伟大的文

13、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历史上,以黄河区域为中线,以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为两翼,形成了中国古典文艺史中,主题、题材、形式、作品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最早、最多、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辉煌的富集区。黄河就是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今天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专业文艺工作者

14、,其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的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横下心、不浮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摘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

15、华民族的伟大史诗)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的、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人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D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5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将进酒使至塞上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D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6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