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5096845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考前冲刺必考知识点汇总(整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 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一不为0的量1.分式中,分母B0; 2.二次方程ax2+bx+c=0(a0)3.一次函数y=kx+b(k0) 4.反比例函数(k0) 5.二次函数y= ax2+bx+c=0(a0)二非负数1.a0 2. 0(a0) 3. a2n0(n为自然数)三绝对值:四重要概念1.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如果x2=a(a0),则称x为a的平方根,记作:x=,其中x=称为x的算术平方根.立方根:如果x3=a(a0),则称x为a的立方根,记作:x=2. 负指数: (a0) 3. 零指数:a 0=1(a0)4. 科学计数法:a10 n(n为整数,110)5.因式分解:把一个

2、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6.反证法: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出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五重要公式(一)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 a0,m,n都是整数)2.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整数)3.积的乘方法则:(n为整数)。4.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a0,m、n都是整数),且mn).(二)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平方差公式:及其逆用 2.完全平方公式:及其逆用(三)二次根式的运算(四)多边形.n边形角和:(n-2)180 正n边形外角=中心角= n边形对角线条数:(五)统计1.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3、其中3.方差:六重要定理(一)角平分线角平分线上一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二)线段中垂线线段中垂线上一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中垂线上.(三)三角形1.三角形第三边大于另两边之差,小于另两边之和.2.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角的和4.重心定理: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该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四)直角三角形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3. 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

4、边的一半 4. C=90,则a2+b2=c2(五)等腰三角形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3.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六)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 4.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七)矩形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八)菱形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九)正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十)轴对称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十一)旋转与中心对称1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3.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十三)相似形1.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

6、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3.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4.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三角形相似5.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6.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7.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8.射影定理: 9.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共线),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关于坐标原点O位似的图形,若位似比为k,则点A(x,y)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kx,ky)(

7、同侧) 或 (-kx,-ky)(异侧)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 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适用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ax2+bx+c=0 (a0)时,=b2-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0

8、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0 无实根; 0 有两个实根(等或不等).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系关系: 当ax2+bx+c=0 (a0) 时,如0,有下列公式:5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 (设增长率为x): (1) 第一年为 a , 第二年为a(1+x) , 第三年为a(1+x)2.(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 第三年=第三年 或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6分式方程的解法:7几个常见转化:.s. . . . ; ; 解三角形 1.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ABC中,如C=90,那么sinA=; cosA=;tanA=; cotA=.2余角三角函数关系 - “正余互化公式” 如A+B=90

9、, 那么:sinA=cosB; cosA=sinB; tanA=cotB; cotA=tanB.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下图:这是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设k, 它可以推出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函数值,要熟练记忆它们. A 0 30 456090sinA 0 1cosA 1 0tanA01不存在 cotA不存在 1 04.解直角三角形:对于直角三角形中的五个元素,可以“知二可求三”,但“知二”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是边.5坡度: i = 1:m = h/l = tan; 坡角: .6. 方位角:7仰角与俯角:8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1)“斜化直,一般化特殊” - 加辅助线的依据;(2)合理设“辅助元k”

10、,并利用k进一步转化是分析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转化思想;(3)三角函数的定义,几何定理,公式,相似形等都存在着大量的相等关系,利用其列方程(或方程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方程思想.函数及其图象一 函数基本概念1.函数定义:设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对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2. 几个直线方程 : y轴 直线 x=0 ; x 轴 直线 y=0 ;与y轴平行,距离为a的直线 直线 x=a;与x轴平行,距离为b的直线 直线 y=b.3. 自变量取值围与函数取值围: 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

11、0)2.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及几个重要点的公式: 3. 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a、b、c与的符号与图象的关系:(1) a0 抛物线开口向上; a0 抛物线开口向下;(2) c0 抛物线从原点上方通过; c=0 抛物线从原点通过;c0 抛物线从原点下方通过;(3) a, b异号 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 a, b同号 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b=0 对称轴是y轴;(4) 0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0 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即相切); 0 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4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0);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12、(h, k),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5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x0,y0)和图象上的另一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为y=a(x -x0)2+ y0,再代入另一点的坐标求a,从而求出解析式.(注意:习题无特殊说明,最后结果要求化为一般式)6.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行移动:二次函数一般应先化为顶点式,然后才好判断图象的平行移动;y=a(x-h)2+k的图象平行移动时,改变的是h, k的值, a值不变,具体规律如下:k值增大 图象向上平移; k值减小 图象向下平移;(x-h)值增大 图象向左平移; (x-h)值减小 图象向右平移.7. 二次函数的双根式:(即交点式) y=a(x-x1)(x-x2) (a0);由双根式直接可得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x1,0),(x2,0). 初三数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 圆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1.垂径定理及推论: 如图:有五个元素,“知二可推三”;需记忆其中四个定理,即“垂径定理”“中径定理” “弧径定理”“中垂定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