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5090003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 社会心理学一 0266考纲.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自学考试应试者应在了解国内外不同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征,明白影响和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并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应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既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也要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必须清楚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应了解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最具有社会心理学特征的研究的理论线索,理解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掌握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2、认识社会心理学的来源,熟悉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主要的社会心理学家,明白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 2、我国学者的阐述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社会心理学 2、群体社会心理学3、应用社会心理学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心理学方法论原则2、社会学方法论原则3、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跨文化研究法(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1、偏向问题2、伦理问题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3、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五)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况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3)我国学者的阐述 2.领会:(1)个体社会心理学;(2)群体社会心理学;(3)应用社会心理学。 3.简单应用:比较社会相互作用论与行为科学的不同解释。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识记:(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2)心理学方法论原则、(3)社会学方法论原

4、则、(4)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 2.领会:(1)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2)偏向问题;(3)伦理问题。 3.简单应用:(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2)观察法、(3)实验法、(4)调查法、(5)个案研究法、(6)跨文化研究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识记:(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2.领会:(1)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简单应用:(1)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况。第二章 成为社会的一员社会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掌握社会化的概念,了解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主

5、要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深刻理解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社会化的任务、目标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不同的;特别了解早期社会化,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的意义;理解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理论(三)社会化的历程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一)道德社会化(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三)政治社会化第三节 社会化的途径(一)遗传物质基础(二)社会环境与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1、社会化概述2、社会化的主要内容3、社会化的途径四、考核要求(一)社会化概述1.识记:(1)什么是社会化;(2)社会教化;(3)个体内化;(4)社

6、会人2.领会:(1)社会化的理论;(2)社会化的历程。3.简单应用: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识记:(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2.领会:(1)性别角色是怎样获得的;(2)政治社会化。 3.简单应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那里。(三)社会化的途径1.识记:(1)遗传的概念、(2)文化的定义。2.领会:(1)遗传物质基础;(2)社会文化;(3)学校影响;(4)大众传播媒介。3.综合应用:遗传物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第三章 认识自己自我意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自学考试者应掌握什么是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结构和作用。理解自我意识的发

7、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等自我过程;深刻理解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理解自我觉察、自尊、自我评价、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表现。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一) 什么是自我意识(二) 自我意识结构(三) 自我意识作用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一)自我觉察:把目光投向自己(二)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三)自我效能:你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四)自我控制:你能把握住自己吗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一)自我意识的诞生: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二)性别认同: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三)性别边缘:关注同性恋第四节 自我过程(一)自我评价(二)自我美化(

8、三)自我表现三、考核知识点1、自我意识概述2、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4、自我过程四、考核要求(一)自我意识概述1、识记: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结构、2、领会:自我意识的作用3、简单应用:自我意识的三个部分。对应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的三个结构。(二)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1、识记:自我觉察、自尊、自我效能的概念、。2、领会:自我效能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自我控制3、综合应用:你怎样评价自己,自我控制的行为类型。(三)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1、识记:性别认同、性别边缘2、领会: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3、综合应用:如何理解和解释性别边缘现象。(四)自我过程1、识记:自我评价、自

9、我美化、自我表现。2、领会:自我美化的几种方式、3、综合应用:评价个体的自我表现。第四章 对社会的认识与推理社会认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社会认知的途径,理解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同时应该了解印象的形成,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懂得社会认知的对象包括哪些类型,并能了解影响人们进行准确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以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有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必须要能熟练地掌握与运用。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0、二)社会认知的途径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认知者因素(二)认知对象的因素(三)认知情景因素第三节 印象形成(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二)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三)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四)印象管理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理论(二)归因原则(三)归因偏差三、考核知识点1、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4、社会认知的归因理四、考核要求(一)社会认知及其途径1.识记:社会认知。2.领会:社会认知的途径(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识记:(1)认知者因素2.领会:(1)认知对象的因素;(2)认知情景因素(三)印象形成1.识记:(1)社会印象;(2)社会

11、印象特点;2.领会:(1)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2)印象管理3.综合应用:认知偏差的表现(1)晕轮效应;(2)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识记:(1)归因; (2)归因理论。 2.领会:(1)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3.简单应用:(1)凯里的三维归因理论;(2)归因偏差。第五章 对事对物的内在体验-社会态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社会态度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动机功能,社会态度与行为,了解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主客观条件,熟悉态度测量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12、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1、态度的认知功能2、态度的情绪功能3、态度的动机功能(二)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1、认知成分 2、双重态度的类型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行为(一) 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二) 态度如何影响行为(三)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社会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理论1、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2、海德的平衡理论3、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二)态度转变的途径说服1、沟通者2、沟通过程第四节 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态度(一)总加量表法(二)社会距离尺度法(三)语义分析法(四)投射法(五)内隐态度测量法(六)生理反应法三、考核知识点1、社会

13、态度概述2、社会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4、测量态度的方法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态度概述 1.识记:(1)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2)内隐与外显的双重态度。 2.领会:(1)态度的认知功能、(2)态度的情绪功能、(3)态度的动机功能。(二)社会态度与行为1、识记: (1)来自态度自身的因素;(2)来自态度对象的因素2、领会:(1)来自情境的因素;(2)来自自我的因素;(3)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识记:(1)服从;(2)内化;(3)同化;2.领会:(1)海德的平衡理论;(2)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3.综合应用: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四)态度的测量方法1.领会

14、:(1)总加量表法;(2)投射法;(3)生理反应法。2.简单应用:(1)社会距离尺度法;(2语义分析法);(3)内隐态度测量法。第六章 以侵犯他人为目的人类的攻击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侵犯行为的定义及侵犯行为的特点,了解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理解社会学习论、挫折-侵犯论的理论观点,掌握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概述(一)侵犯行为的定义(二)侵犯行为的特点第二节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一)社会学习论(二)挫折侵犯论(三)侵犯的现代理论第三节 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一)宣泄(二)报复与惩罚(三)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四)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五)感情净化三、考核知识点1、攻击性行为概述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四、考核要求1.识记:(1)侵犯行为的定义;(2)侵犯行为的特点。2.领会:(1)班杜拉社会学习论;(2)挫折-侵犯理论。 3.简单应用:(1)有关侵犯动机的几种理论;(2)有关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第七章 帮助他人是我的快乐利他行为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利他行为概念及其特征,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以及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