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5088446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基础考试总结.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基础(一)传播学与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概述一传播的定义、传播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1传播的定义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提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以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指出):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

2、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并没有给传播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什么是传播?(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2传播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

3、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

4、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

5、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

6、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

7、馈来影响传播者。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

8、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造源、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这个过程

9、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意义:香农韦弗的模式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首先,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

10、明显了。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过程打下了基础。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缺

11、陷: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

12、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

13、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1、 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2、 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3、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将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唯

14、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1、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2、 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3、 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4、 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三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

15、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1、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2、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任何人只要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意义的消费。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大众传播的单向作用的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提出“四功能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