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5087828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一、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科学地评价信贷客户,将企业所属行业与区域的风险值细化、专业化,以期有效地掌握信贷客户的各种信息,预知其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及时地改变其抵押与担保组合,将所发放贷款的风险降到最小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是新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一) 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尽管银行每年都在新增贷款,但银行的全部贷款中,存量贷款所占的比例仍然是最大,所以存量贷款的风险防范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如何控制银行存量贷款的风险?存量贷款不是新发放贷款,它和

2、新发放贷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与银行之间已经存在交易记录,对于如何通过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记录来识别存量贷款的风险大小,各银行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重庆银行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一种新的管控模式,那就是由专门的的贷后管理部门实施独立的贷后评价。重庆银行在企业申报续授信时,由信贷监控部对存量贷款的基本情况、授信结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第二还款来源、授信后审批条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送交专门的贷款评审部门,作为贷款评审的重要依据,所以贷款的后评价成为银行控制风险又一道关口,这无疑加强了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基本原则1.动态检查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

3、。管户人员原则上应通过走访支行、到企业实地调查、调阅财务报表等信贷资料,核实相关情况,了解企业现状。2.合法合规原则。现场检查工作必须以我行相关规章制度为准绳,确保检查程序合法合规。3.客观原则。管户人员通过调阅信贷资料、现场调查等手段,出具全面、公正的续授信贷后评价意见。(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 后评价工作通过动态的下户检查与静态的材料分析相结合方式予以开展,主要关注授信后审批条件落实情况、存续期间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变化等工作重点。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评价工作:1.基本情况:如客户名称、注册资本金、股东结构、法人代表、主营业务有无重大变化等。2.授信结构:通过登录

4、人行信贷征信系统,查询企业有无关注或不良类贷款,负债总额有无较大增减,他行授信政策有无重大变化等。3.生产经营:结合日常监管掌握信息,主要通过分析近期财务报表、到支行和客户经营场所开展现场调查等工作手段进行判断。审查要点为:(1)关注行业风险:如企业所在行业处于衰退阶段,宏观政策、国家经济周期出现不利于客户的变化。(2)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进行,主要业务领域及资金运作等有无重大变化。(3)偿债能力分析: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进行分析。(4)营运能力是分析;主要通过对资产经营周期(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的分析,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和运用资产创利的能力。(5)盈利能力分析:上游

5、原材料供应渠道、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有无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下降,销售收入同比减少情况;盈利水平有无重大变化,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6)现金流能否足额归还银行贷款本息。(7)其他重大财务变动情况。4.第二还款来源:关注有无抵押物价值减损或保证人担保履约能力下降等情况。5.授信后审批条件的执行情况:(1)信贷资金用途方面:应要求支行提供资金划转凭证、签批台帐等资料予以佐证;(2)授信回报方面:如保证金存入、日/月均结算量等,应要求支行提供会计账务清单等予以佐证;(3)项目贷款方面:还应对授信资金使用及项目进度的情况予以了解;(4)分期还款计划应严格落实。以上主要从授信业务有无

6、实质性风险、支行的贷后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贷后评价,我部将根据综合信息的风险分析与判断,出具可否评审续贷申请的意见,并从贷后管理角度提出相应的加强风险控制的建议。(四)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建议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风险能力培养。银行应持续作好培训工作,提高授信人员的业务素质,注重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我行贷后监控和管理水平的根本。2.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主动风险管理。继续加大总行贷后监管力度,帮助和督促经营单位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另外,随着我行全覆盖及跨区域发展战略的积极推进,我部应及时思考和探索管理半径拉长情况下,续授信业务开展模式的配套建设工作。3.完善制度建设,引导支行

7、主动暴露风险。我部加强研究引导和规范经营单位主动暴露和化解风险机制的建立,促使经营单位及时掌握客户变化信息,有效识别和判断风险,及时上报总行部门问题授信和重大风险,迅速作出应对措施,切实防范信用风险。二、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迅猛发展,信贷规模加速膨胀,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增长,迅速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贷款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贷后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大软肋。(一)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的现状贷后管理是指从客户实际使用商业银行信用到该信贷业务完全终止前,信贷人员对可能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关因素进行跟踪

8、和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信贷管理过程,包括贷后检查、风险监管与预警、贷款本息收回、贷款展期、借新还旧、不良贷款管理、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等内容,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分析起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贷后管理认识不足。贷款发放后,一是无法及时有效的实施监管,消极应对,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风险时,只能被动接受;二是信贷人员多依赖贷前调查,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只是流于形式。如此种种“重放轻管”的观念成为贷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2.贷后检查履职不足。一是贷后检查易流于形式。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

9、工作起来比较琐碎,这就需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用在这一项工作上,使贷后管理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到实处,易停留在表面。二是对贷款客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缺乏必要手段。三是对贷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目前,基层信贷人员过于注重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而忽视了对现金流的把握,不利于贷款的风险控制。3.贷后监管与预警不足。从大环境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从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管理层面来看,对客户的风险揭示、处置不到位。4.贷后管理能力不足。信贷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成效,但目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普遍存在着客户经理数量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象,使贷后管理难以

10、有效落实,并且存在能力风险的隐患。(二) 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

11、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三)信贷管理体制转型缓慢,精细化管理难以到位1.风险定价随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

12、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但商业银行普遍没有跟上这一节奏。基本没有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贷款定价模型和贷款定价策略。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定价政策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的情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2.期限管理不到位。在贷后管理中较流行的思维方式就是“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正确。因为一方面,还息来源很重要,还息是来自正常业务收入还是偶尔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经营利润还是其它借款,这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另一方面,能还息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也不代表第二还款来源落实。还息可增加银行当期收益,但若不能还本,银行仍得不偿失。这种论点的危害性在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因客户能还利息而做出客户经营

13、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展期,对贷款的期限管理不加研究,忽视了客户在贷款到期后挪用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3.担保抵押教条主义,为办理担保手续而办理,不注重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实际补偿能力,抗风险能力差。审批阶段常见的思维方式是片面认为有担保的就是好贷款。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放贷款时关注抵押、担保更甚于对借款人本身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是,抵押担保在信贷决策中充其量只能是必要条件,而不能也不应成为充分条件。过于强调抵押担保关系,使之成为贷款的充分条件则难免矫枉过正,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将

14、抵押担保作为银行贷款充分条件的习惯思维正成为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原因。作为一种健康的信贷文化,不论担保企业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担保能力和担保意愿,即使手续齐全、合法也不能替代对借款人本身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实践中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追索经常存在变现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而且追索担保人还往往会恶化银企关系,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尤其在信贷买方市场中,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4.内部控制建设薄弱。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因此,作为

15、信贷管理方面的内控建设必须围绕信贷资产保值增值、信贷各环节资料的真实可靠、贷款发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而实际运转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门、岗位制约力度有限。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传统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统揽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

16、、信贷风险审查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信贷政策的制定、实施、检查仍然集中在一个部门。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二是审计的后续监督专业性不够,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欠缺,难以抓住主要问题。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一般负责全行整个经营业务的审计监督工作。信贷业务与会计、安全防范等其它业务不同,后者政策、制度较为稳定,受外部影响不大,而信贷政策、制度根据国家行业、产业政策及其它外部因素变化,自身调整也较快,专业性较强。常规审计由于部门差别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检查中通常只能发现一些规范性操作问题,解决一些操作风险。对贷款形成不良的真正原因,确实很难发现和分析。三、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一) 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