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5087548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资料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交单位:提交时间:2015年12月目录0前言21基本灾情2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22.1自然地理条件22.2水文气象条件22.3地形地貌32.4地层岩性32.5地质构造42.6工程地质条件42.7水文地质条件42.8区域地壳稳定性5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53.1灾害规模、特征5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5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7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7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7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7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7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7 word完美格式 0前言1基本灾情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

2、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2.1自然地理条件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

3、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2.2水文气象条件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

4、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 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为120159 d,个别高山地区达200 d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 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 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滑坡前缘为长江二级支流锣鼓洞河,在沙镇溪镇陕西营汇入青干河,全长约5 km,流量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流量约8 m3s。2.3地形地貌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

5、,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杉树槽滑坡位于锣鼓洞河左岸一走向北动的山脊南东侧,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峡谷地貌。滑坡为顺向斜坡,斜坡走向北东810,倾向锣鼓洞河,斜坡顶部高程450500 m,斜坡前缘直抵锣鼓洞河河床,河床高程175 m斜坡总体平直完整,一般坡度1821,前部较陡,约为30

6、,滑坡区域南侧为山脊,该山脊平面形态呈近三角形,两侧为陡崖,由山脊往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岭西南滑坡和杉树槽滑坡,由陡转缓,杉树槽滑坡就处在该山脊往北东方向的陡缓交界处杉树槽滑坡南侧陡崖走向108,崖顶高程280 m,长224 m,区内冲沟一般发育,滑坡区前缘为陡崖,基岩大面积出露,使滑坡具备两面临空的条件。2.4地层岩性 滑坡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q)地层,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冲洪积层(Q4al+dl)。聂家山组(J2n):上部以紫红色夹黄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或绿黄色)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沙

7、质页岩。岩层产状总体为1201251921。残坡积层(Q4el+dl):粉砂质粘土夹碎石,灰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该层在大岭不稳定斜坡中前部及南北部有初露,厚度05m。崩坡积层(Q4col+dl):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灰色,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主要分布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侧陡壁下部,厚度06m。冲洪积层(Q4al+dl):卵石夹中粗砂,多分布于高程175m一下,厚度15m。2.5地质构造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南边缘,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主要构造行迹受秭归向斜、北北东向兴山断裂带影响。滑坡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据调查,滑坡区地层软硬相间

8、,层间剪切带发育,裂隙较发育,这对滑坡体的滑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6工程地质条件2.7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所处斜坡范围内发育有两条冲沟,分别位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端,其流量动态变化大,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或干涸,雨季流量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山区溪流特征。地下水: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含水介质不同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上覆残坡积层土体透水性较好,含水性差,通常不含水或季节性含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孔隙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迅速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长石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发育,易于水体下渗,含水性较差,为强透水层弱含水层。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多为储水构造,该层岩石相对

9、较软弱,遇水易软化,含水性中等,为含水透水层。下部沙质页岩,岩性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构成隔水底板,为隔水层。地下水最终沿隔水底板径流流入锣鼓洞。2.8区域地壳稳定性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3.1灾害规模、特征 滑坡为顺层滑坡,空间形态为舌型,以后缘陡坎、右壁陡坎、左侧冲沟和前缘堆积体构成滑坡边界,滑坡前缘长150m,后缘长50m,前后缘间斜距约350m。滑坡南侧即为右壁陡坎,以基岩露头为主,局部可见少量崩塌堆积体,其他部分以滑坡地貌为主。滑坡总体以岩质滑坡为主,南西侧为岩质滑坡,滑距170m,厚度23.5m,面积0.89*104m2,体积约28.7*104m3,并牵引北侧发生岩土混合型

10、滑坡,滑距515m,平均厚度5m,体积约13.4*104m3,总体积约40.1*104m3,属中型滑坡。滑坡坡度总体约20,前缘较陡可达35,主滑方向在滑坡后缘为108,随着往前缘山脊的滑动而逐渐变为90。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有外部诱发因素,又有内部的自身因素。1)地貌条件滑坡发生于两面临空的斜坡部位,斜坡北东方向绵延较长外,西南侧为一陡崖,因其切割斜坡,以致西南方向无侧向约束,南侧为锣鼓洞河,这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地形,并且该地形在降雨时,易导致地面径流沿陡崖处汇水,源源不断补给滑坡地下水。2)地层岩性滑坡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n)

11、,地层,泥质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呈软硬相间分布,砂岩层较厚,泥岩层较薄,易风化且遇水软化3)构造条件杉树槽滑坡部位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整体倾向锣鼓洞河,前缘以及西南侧为陡崖,经实地走访调查测得若干组节理裂隙,得知滑坡区的三组优势节理为:9280 ,2278,11329,倾向多近似垂直或平行岩层产状,倾角均大于自然边坡倾角,因此该切割体利于滑坡滑动。4)诱发因素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有很多,但是结合现场调查和走访,认为对于杉树槽滑坡可能的诱发因素为三峡水库蓄水和持续强降雨,为便于分析,现将秭归县沙镇溪镇2014年8月1日至滑坡发生时的9月2日期间降雨以及库水位数据表示如下图所示。

12、由上图可知,滑坡发生时(2014年9月2日)库水位正处于上升阶段,即从8月27日9月2日的7 d时间上升了8 m,平均1.1 md。其次,从8月27日9月2日沙镇溪镇发生持续强降雨,其中9月2日,即滑坡发生当天降雨量达到96.5 mm,属于暴雨等级。由于缺少专业的监测资料,只能通过调查走访获取相关信息,此滑坡多年未发生滑动,因此与水库水位变化关系不大,而滑坡发生后滑坡后缘基岩裂隙水流渗出,并且其后缘右侧公路在降雨时可汇聚地表水流,同样,由于滑坡区地形地貌的特征有利于汇聚地表水流,而且滑坡区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不断补给裂隙水,随着裂隙水的不断人渗,软弱岩层持续被软化,在发生持续暴雨时,基岩裂隙水

13、趋于饱和,形成巨大静水压力,滑坡随之发生,因此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滑坡发生之后,由于产生了新的临空面,对周边岩质边坡稳定性将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避免二次灾害。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7.1调查装备和工具

14、 序号类别名 称数 量备 注1测量仪器激光测距仪22罗盘23手持GPS24皮尺15卷尺16记录野外手图27野簿(铅笔、橡皮)28相机19笔记本电脑110通信北斗双模手持机111对讲机112实用工具 图帕斯望远镜113铁锹114铁锤2小刀具6打火机67.2保障物资(1)药品:携带野外急救包一套,急救包包含物品: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安全别针、三角巾(无纺布)、医用弹性绷带、医用脱脂纱布、碘伏棉棒、创可贴、医用胶带(无纺布基材)、手电筒、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清洁湿巾、密封袋、急救手册、急救毯、卡扣式止血带等。(2)干粮:压缩饼干三日份。(3)水壶挎包,头盔手套。7.3注意事项现场调查时,应注意:(1)严谨到峭壁边沿行动;(2)调查时应设安全员,观察可能的次生灾害对调查队员威胁;(3)遇到较为难走的路段,调查队员要建立绳索保护。若应急调查需要在野外进行宿营,应注意:(1)选址应在滑坡侧面安全地带,距离滑坡有足够距离的安全缓冲区;(2)确保选址处地质环境是稳定的;(3)选址还应符合其他野外生存条件,确保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