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87222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泰安期中检测)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有关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净减少ABC D2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C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解析:1.C2.A第1题,江西省净迁入率小于0,所以净迁入人口数减少;天津净迁入率和自然

2、增长率都大于0,人口增长率数值大,而四川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长率数值比天津小;广东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入率,所以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之和大于0,所以人口净增加,C正确。第2题,由图中可知,北京、天津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净迁入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加剧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地矛盾,导致交通、住宅等压力增大,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降低了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正确、D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无关,故B错误;广东、浙江迁入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不大,故C错误。3(2015广东高考)下图是2005201

3、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 B四川C广东 D浙江解析:选B本题可以结合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图中显示,该省人口数量多,且常住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说明该省人口大量迁出,选项中只有四川符合条件。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属于人口迁入省份。故选B。(2016晋冀豫质检)读2010年三大城市群迁移情况对比图,完成45题。4三大城市群中()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5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 B环境承载力C国家政策 D科技水平解析:4.C5.A第4题,比较三

4、地的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数值,即可得知答案。第5题,首先明确两地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迁入率上,人口迁出率都较低;则两地人口迁入率差异决定了人口净迁入率的差异。珠三角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人口迁入率较高;而京津冀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技术类、重工业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故人口迁入率较低。(2014上海高考)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据此回答68题。6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7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

5、,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8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风俗习惯的相似性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A BC D解析:6.B7.C8.C第6题,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者是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总之,是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三江源保护区的建立,需要移民,属于生态移民。三峡库区移民首先是工程建设需要;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是经济因素

6、;地震灾民是自然灾害导致,都不属于生态移民。第7题,为了保证三峡移民在移居地永久定居,应加强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第8题,已经迁出,不再往返,无需便捷交通;迁往城镇,不会保持牧民的原有的生产方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8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据此并读图回答911题。9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规模大,以“90后”青少年为主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10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

7、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11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积极影响是()A增加农民的收入 B加快城市化进程C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D加快农村地区观念更新解析:9.C10.B11.B第9题,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以“80后”为主,而且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第10题,城市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有利于人口流动,

8、户籍地较差的居住条件会增加子女随迁的概率;城市教育费用较高,限制了农村学龄前儿童流入城市。第11题,对流入地来说,人口流入能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餐饮、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二、综合题(共56分)12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1)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8分)(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3)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上图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面所示。请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8分)解析:从图中可读出甲、乙两国三个年龄段人口的

9、比重,再分析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由此可判断出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方向。甲国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人口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答案:(1)甲国人口向乙国迁入。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2)甲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3)图略,要求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13(2013上海高考)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32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

10、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6分)(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6分)(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10分)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图例分析中

11、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最大,人口分布最稠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疏。第(2)题,根据图示: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变化较小,而东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变化较大。具体讲是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第(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别增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第(4)题,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

12、口的迁入,属于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答案:(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4)机械增长。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