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5084519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名师精选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 2 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3. 能力方面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2.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

2、的作用。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四、教学课时4 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 1 课时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问题探讨引导组织学生回答思考讨论提示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种群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下面请思考回答体会对自生物进化同学们依据该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下面的情境:只有通过然选择学的基本单情景 1: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有性生说的修正位现一只绿色翅( 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被殖,才能是必然敌害发现。将基因传的。1. 问

3、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给子代,该绿色个体能被选择下来吗?将基因 A2. 如果该绿色基因能很好的生活下来,他体内的A 基因怎保留下样才能传递给后代?来。使学生初总结性讲述讨论发现,出现有利变异个体内的有利基因步了解,1名校名 推荐种群和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思考与讨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研究生物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的进化需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物种可以要研究群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分布在自体的基因问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

4、称为种群呢?然界不同组成及其一个生物的“种”或“物种”与种群又有什么区别呢?的区域,变化。问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只有在可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呢?由以发生随此人们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什么是基因库?基因机交配、理解种群频率的含义是什么?繁衍,使的概念。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基因能够查发现 AA、 Aa、 aa 的个体分别占 30%、 60%、 10%、那么 A、世代传递a 的基因频率是多少?的一定区提示 1. ( 1) A配子占 60%, a 配子占 40%。域内的同( 2)子代基因型频率:AA占 36%;

5、 Aa 占 48%; aa 占 16%。种全部个(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 占 60%; a 占 40%。体的集合理解基因( 4)填表略。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才是一个库和基因2.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种群。频率的概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念。3. 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 A2使学生学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的还会计算基是有害的。因频率的方法1、回忆变异类型_变异突变_2、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吗?只有 _ 。3、突变和基因重组对于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一样吗?为什么?

6、_ 。因为只有 _才能出现新基因,才能丰富基因库,改变基因频率。_ 可以增加基因型的种类。4、在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多数有害,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吗?例如:每个果蝇约有104 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 。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 约有 108 个个体 ) ,请同学们计算出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多少?基因突变数是_这说明种群中每代产生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很大的,并通过繁殖得到积累,成为基因频率改变的基础。而且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_。5、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有方向吗?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_、_ ,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_,不能2名校名 推荐决

7、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探究提示 1. 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 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2. 是表现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典型例题 :例: 中心血防站调查了1788 个 MN血型的人,其中397 人是 M型 (LMLM), 861 人是 MN型 (LMLN),530 人是 N型 (LNLN) ,请分别计算LM和 LN 的基因频率。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据题意可知,M型者含有两个LM基因, MN型者含有一个LM和一个 LN 基因, N型者含有两个LN基因。故本题应如此计算

8、LM%=(2397+861) /2 1788 100%=46.3%LN%=( 861+2 530)/2 1788 100%=53.7%例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B 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C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D 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研究的着眼点是种群,而不是个体。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非生物变异的方向决定,本题考查了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

9、。答案: C【自我诊断】基础题1、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B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2 (1) 已知人眼的褐色 (A) 对蓝色 (a) 是显性。在一个30000 人的人群中,蓝眼人 3600 人,褐眼人 26400 人,其中纯合体有 12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 A 和 a 的基因频率为 ()A、 0.64和 0.36 B 、 0.36和 0.64C、 0.50 和 0.50 D、0.82 和 0.18(2) 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 _的,其原因是 ()A、自然选择B、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C、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D 、自然选

10、择、遗传漂变、迁移、突变等(3) 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的出现频率增加,这很可能()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B 、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3 (1) 马 (2N=64) 和驴 (2N=62) 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 )A、杂交育种B、人工诱变C、基因重组D、生殖隔离(2)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 )A、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B、马和驴的遗传物质有本质的区别3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查,获得如下结果:名校名 推荐C、发生突变D、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4. 现代生物进化理

11、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重组、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基因突变B、选择C、生殖隔离 D、物种变化5.华南虎和东北虎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A、地理隔离的结果B、生殖隔离的结果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构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6.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多选)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个体都是抗药能力强的D、病菌中原来就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7. 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A. 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B、海洋环境相对稳定C、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D、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B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C 、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