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080281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作 业 导 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_,作者 _,字_,号 _。北宋 _家, _家。和父亲 _、弟弟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 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书”的意思是 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 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 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3、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1317 题。 甲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 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

4、,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 _( 2)节节而为之为: _14 甲 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答:成语是: 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15 乙 文中说“意在笔先”, 甲 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答:这些文字是 。(不超过 11 个字).16 甲 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 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5、。答:这些毛病是 。(不超过 12 个字)17选出对 甲 乙 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 甲 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 乙 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B 甲 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 乙 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C 甲 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 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 乙 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甲 乙 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三、试

6、一试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短文两篇自学评估达标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夕日欲 颓未复有能 与奇者藻、荇交横2解释加粗字。五色交辉:晓雾将 歇:夕日欲 颓: 沉鳞竞跃: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3填空。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记承天寺夜游是_代诗人 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和 _。2“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_,“藻、荇 ”是指、 _,此句运用了 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 ”中“寝 ”的读音是 _,意思是 _,成语 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开放探究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

8、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 岳阳楼记)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 tu y xng2交相辉映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考虑、想到 参与,这里指欣赏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3陶弘景宋苏轼三苏【能力提高】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 n友好亲睡觉, 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开放探究】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

9、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一、为下列字注音颓()鳞()遂()荇()二、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字通明,号 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_。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 _,字子瞻,号 _,是 _朝的 _家。他与父亲 _、弟弟 _合称为 “,”都被列入 “唐宋古文八大家 ”之中。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1两岸石壁,五色(): _2晓雾将(): _3()竞跃: _4未复有能()其奇者: _四、阅读(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10、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第二层,写景,写了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_。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二)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 为潭: (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 寐: (6)书以付过: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地点: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5作者为什么会 “不复甚寐。书以付过”?【参考答案】一、 t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