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5080101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 17 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学习目标:1. 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2. 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3. 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习方法:教学法、讨论法、图示讲解法相结合。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 、 386 年,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政权,定都(今),439 年,统一了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成为趋势。2 、 北 魏 孝

2、 文 帝 把 都 城 从迁 到。 迁 都 以 后 , 接 着 又 推出、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孝文帝改革则起了和的作用。二、课中研讨(一)重点研讨1、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特征:是政权更替频繁,各国之间 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民族大融合。2、. 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原因: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

3、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 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 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统治, 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1名校名 推荐改革内容(两个阶段) :孝文帝(拓跋宏) 5 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 措施: 政治上: 集权中央, 实行“三长制

4、”, 官员俸禄制。 经济上:“均田制” 。490 年,孝文帝 19 岁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迁都洛阳(关键)推行汉化政策。改革作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深化提高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三)达标测试1 、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 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从事农业生产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A、B、C、D、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

5、进文化B 、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D、恢复 北方的农业生产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A、巩固统治B、加速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文化发展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原因是()A、安定的政治局面B、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C、北魏孝文帝的政策D、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三、课后巩固材料解析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 ” 请回答:( 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