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45079414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 标 解 读时 空 坐 标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识点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1)创立时间:曹魏时期。(2)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沿革: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4)影响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隋唐清末)(1)背景:随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发展历程创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1)组织结构: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三

3、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沿用。(2)运行机制机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政事堂设立: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三赋税制度 1. 魏晋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1)沿革及内容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

4、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后期: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意义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5、,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阅读教材P38“历史纵横”: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提示: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实行;察举制的弊端;汉代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意义: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批注:2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它所蕴含的人类精神,超越了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对今天完善现代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制度有着重大借鉴意义。这里的“创新和进步”主要指什么?提示: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批注:3. 阅读教材P39“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请解读图中信息。提示:“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

6、,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说明唐代科举制进士科成为重要的考试科目。批注:4阅读教材P39“学思之窗”: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批注:5阅读教材P39“唐朝三省位置图”: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提示: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批注:6阅读教材P40“史料阅读”: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提示:(1)唐玄宗统治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2)政

7、府财政收入减少。批注:7阅读教材P40“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征税的主要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财产,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轻。 批注:思维导图隋唐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史料一(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史料二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朝代东晋 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史料三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

8、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提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2)根据史料二,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提示: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提示:三省

9、宰相共议国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1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读书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

10、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草拟(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权力,互相牵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11、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A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C说得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A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平的理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2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A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B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削弱了相权,事实上起到了强化皇权的

12、作用,故A正确;三省虽然各司其职,但是在分工上有推诿扯皮的不合理性,故B错误;三省基本职能明确,但因为在合作系统上存在不合理性,谈不上行政体系科学,故C错误;三省的权力不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三权分立,故D错误。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史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文,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史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间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住而

13、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欲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摘自旧唐书卷118(1)根据史料一归纳出该税制的四个特点。提示: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纳绢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2)史料二所反映的税制在哪些方面比史料一所反映的税制进步?提示: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两税法的评价(1)作用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2)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