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72867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 国 论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B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可谓智力孤危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分)译文:(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分)译文:(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分)译文: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管仲论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

3、,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

4、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

5、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注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相:辅佐B其祸蔓延,讫简公

6、 讫:至,到C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D而又逆知其将死 逆:违背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B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C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D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

7、如此也9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10分)(1)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3分)译文:(2)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4分)译文:(3)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3分)译文:三、语言运用(10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_,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_,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_,还

9、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12根据下表的数据概括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的两个特点。(4分)最近,日本的一位研究人员以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的结果如下表:年级总平均分流畅性变通性独立性二24.8018.904.04三28.6522.159.15四21.3816.576.69五40.3730.9513.25六35.6625.0012.18答:1解析:选C与:亲附,亲近。2解析:选D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A项,名词,弊病/名词,困顿;B项,动词,爱惜/动词,吝惜;C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3解析:选CA项,“

10、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B项,“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D项,“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4解析:选AB、C、D三项均为被动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5答案:(1)拿它来送给别人,就像丢掉一根草芥一样。(2)(谁)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略谁就越厉害。(3)拿土地去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烧不尽,火是不会熄灭的。6解析:选D逆:预先。7解析:选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代词;语气副词,表祈使,一定。B项,代词,他;动词,到。D项,介词,表因果;连词,表目的。8解析:选B先了解本句的大体意思,然后结合相关知识来综合把握,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句子中的名词是作主语还是宾语,如

11、句子中的“史”“蘧伯玉”“弥子瑕”“萧何”“曹参”“大臣”等,可根据其与动词的关系来判定;再注意句中的一些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虚词,如“故”等。9解析:选D作者其实是借管仲之事强调辅弼之臣当伯乐举贤的重要性,借史论今。10答案:(1)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和预兆。(2)即使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3)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参考译文:管仲任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

12、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认为桓公果真能够不

13、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与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便死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