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72842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5(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本课话题生与死的思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1“死生亦大矣。”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之乐后体悟个人及人类苦难,他不赞成“一死生,齐彭殇”那不悦生不恶死的观点,他看重生死,有着一个人对死亡的担忧和对生的依恋,并由此展示了他本真的人性。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中国人有谁对生与死作过如司马迁那样深痛的思考?李陵率孤军长驱大漠与匈奴数万骁骑一战再战直至无以为战而被俘,武帝心愿其死,群臣则痛诋李陵以抚慰君主的不快,独有司马迁愤于人心的凶险丑恶挺身为之辩护,武帝因此恼怒,而对司马迁处以宫刑。对于精神高贵的司马迁来说,这样的耻辱超出了他能够忍受的限度。其实死可以结束这一切。但此时就死,却成

2、全了残暴的权力对自己的人格和存在价值的彻底抹杀。故撰作史记成为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的有力反抗。对生与死的思考,成就了史记,成就了司马迁。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 罗曼罗兰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萧伯纳 死亡和老人的距离并不比和婴儿的距离更近,生命也是如此。纪伯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会稽()()激湍()修禊() 彭殇()癸丑() 流觞()虚诞() 嗟悼()形骸() 符契()【答案】kui

3、jtunxshnggushngdnjihiq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悟言一室之内()(2)虽趣舍万殊()【答案】(1)“悟”同“晤”(2)“趣”同“取”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修(2)次(3)引(4)致(5)一(6)于【答案】(1)动词,举行形容词,高大形容词,寿命长动词,修建(2)名词,地方名词,次一等动词,按次序排列动词,临时驻扎或住宿(3)动词,疏导,引来动词,调转动词,拉动词,延请名词,序文(4)名词,情致动词,达到动词,得到动词,招致,引来(5)形容词,相同数词,一动词,把看成一样动词,统一名词,整体(6)介词,在介词,到介词,对介词,从;介词,比介词,被介词,向第

4、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映带左右()_(2)一觞一咏 ()_(3)所以游目骋怀 ()_(4)所以兴怀 ()_(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_(6)况修短随化 ()_(7)死生亦大矣 ()_(8)不知老之将至 ()_(9)齐彭殇为妄作 ()_(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答案】(1)名词作动词,围绕(2)名词作动词,饮酒(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使驰骋(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5)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6)形容词作名词,寿命的长短(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8)形容词作名词,衰老(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平等(10)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第5步古今异义

5、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列坐其次古义: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2)或取诸怀抱古义: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4)所以游目骋怀古义: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答案】(1)它(曲水)旁边的地方。(2)襟怀抱负。(3)这次集会的诗文。(4)用来的。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译文:(3)不能喻之于怀()译文:(4)当其欣于所遇()译文:(5)仰观宇宙之大()译文:(6)引以为流觞曲水()译文:(7)列坐其次()译文:(8)悟言一室之

6、内()译文:【答案】(1)判断句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2)状语后置句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3)状语后置句不能在心里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4)状语后置句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5)定语后置句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6)省略句汲引(清流急湍),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7)省略句(大家)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8)省略句(与友人)在室内畅谈。常识速览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士族名门,东晋政治家王导之侄。朝廷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

7、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请帖表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王羲之擅长书法,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二圣”。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他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文风清新,不尚辞藻。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田园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游玩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

8、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各人名字及诗作一一记录,还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兰亭集序。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

9、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整体感知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抒发了作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文脉梳理_【答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乐人生美好而短暂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自然情趣”的一项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丝竹管弦之盛惠风和畅品类之盛ABCD【解析

10、】均为人类的生活情趣,非自然情趣。【答案】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B文章注重纪实性,开篇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缘起和过程,接着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了兰亭周围幽美的环境。C作者与贤者“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D兰亭集会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未过分表露,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可见文字格调淡雅,这也是作者思想性格的体现。【解析】B项,本段文字并未交代聚会的过程。【答案】B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

11、下面的问题。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作者“伤感情绪”的一组是()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ABCD【解析】说明生活乐趣,说明人们的性情有别。【答案】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以描写、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B作者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C因为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所以作者以“死生亦大矣”抒发了对死生的感慨。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

12、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解析】A项,本段文字以抒情、议论为主。【答案】A三、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世事的深入抒写。B王羲之批判了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D本段文字主要写作者对死生之事发出兴尽悲来的感慨,最后阐明兰亭宴集的原因。【解析】D项,本段文字最后阐明的是作序的缘由。【答案】D四、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