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72808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单元质量检测 粤教版必修5(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卷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

2、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作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

3、,仍是“雅俗共赏”的玩意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

4、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

5、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但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C西厢记水浒传是“

6、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解析:C项,第四段提到的是“俗人”和“一部分的雅人”。答案:C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

7、”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解析:B项,第二段,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D苏

8、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解析:A项,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项,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C项,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答案: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最后的猎手子虚在一大堆麻烦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我终于在那个雾霾笼罩的下午逃离西安,启动登太白山穿大秦岭的行程。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猎人说

9、:“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打猎?能猎到什么?”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

10、劈碎的木柴,使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咸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是平淡。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得火。”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的。”猎人

11、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我说:“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太婆的忙,还让她替心,惹她烦,她就放我回山里住几天。”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份适合你的工作,你做不?”猎人吃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了?于是我肯定地

12、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眼里完全是听笑话的表情。午后,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蒙眬睡去。醒来。又睡去。 这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一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过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从哪里来这样的话。即便我说要帮他找到狩猎的差事,他也想不到对我作言语上的考察。我忽然领悟了这个猎人身上珍稀的沉静,这使他走出我心存假象的卑微,使他的样子在我心里明亮起来,可敬起来。第二天,我在

13、鸟雀的吵闹声中醒来,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的阳光透过猎人没有窗帘的窗子射在我眼睛上,晃得我睁不开眼,真是一个奇异的陌生的早上。我转动脚腕儿,不疼了,像是好了。“你终于醒了。”猎人站在门边看着我说,“我都等你一个时辰了。你再不醒,菌子可要候老了。”我跟猎人走到一棵桦树后面,我先看见一棵巨大的菌子顶着露珠站在那里。围着那棵大菌子,一片大小相仿的小菌子侍从似的向四周铺开去。猎人找来一堆干透的柴火,在离菌子三米的地方点燃,而后等待柴火燃尽,直到火焰消失,只剩下一堆红火炭。猎人走到那片菌子边,蹲下,从腰间抽出小刀片,先把那棵最大的菌子齐根割下,托在刀片上,捧到那堆红炭上,一棵又一棵的菌子就这样被捧

14、到火炭上,猎人顺势用刀尖刨开菌子,随着吱吱叫声,一股清冽的香气升腾出来,向四周弥散。吱吱的叫声慢慢变小,菌子慢慢瘦小下去。猎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倒出纸包里的盐和辣椒面,直到吱吱声最后消失,火炭从红变成黑灰。随后我们吃掉火炭上全部的菌子。我们踢起潮润的土,掩埋了灰烬。站起来。太阳从桦树后面升腾起来,五彩斑斓,美不能言。(摘编自北京文学2014年第12期)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猎人用草药医治“我”崴伤的脚踝,并保证说第二天就可以上山打猎,起初“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但第二天早上“我”的脚踝果然不疼了。B小说写第二天清晨“我”耳畔“碎银般明亮的鸟鸣声璀璨”

15、,化听觉为视觉,生动地表现了鸟雀鸣声的清亮细碎和自己一夜安眠后的愉悦舒畅。C在“我”毫不留情地指出禁猎的事实后,猎人终于能够直面自己已经失去了狩猎权利这一现实,不再自欺欺人地沉浸在天真和得意之中。D小说以平静的语调,白描式的语言,表达了对猎人无法狩猎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对狩猎这一传统职业在当今日渐衰微的忧思。解析:A项“我”对他的医术表示怀疑在文中没有体现;C项对小说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猎人本来已经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狩猎权利,并没有自欺欺人;D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错误,除了对猎人的“同情”外,更多的是对他的敬佩;而且对当今狩猎这一职业的衰微没有忧思。答案:B5小说中的猎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友善随和:宽慰受伤的“我”,采来草药为“我”医治脚伤;耐心等“我”醒来,与“我”一起分享美味的菌子。淳朴率真:不愿下山,宁可独自住在简陋的木屋中;“我”请猎人吃饭,他并不刻意谦让,拿出酒与“我”共饮。沉静寡言:不爱说话,需要“我”努力在两人间寻找话题;从不过问“我”的职业、家庭和来历;即使“我”说能为他在山下找到工作,他也不出言询问。(其中性格特点概括答出任意一个词语即可,结合文本分析答出任意一个事例即可,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