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71963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主题展示引子感悟活动探究要点归纳1同音字概念特点作用指意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同音字中有一些同时也是词(特别是实词),可以单用;有的同音字不是词,所以很少能单用,并且出现的条件也不相同在熟语、对联、歇后语、古诗中, 使用同音字,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2同音词概念类别形成原因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音同形;同音异形语音偶合;历史音变;词义分化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种语言都有同音词。汉语同音词数量相当多,约占词汇总量的十分之一。B现在的广告语和宣传标语中,十分热衷于使用同音字词。如,汽车广告“我行我速”,手机广告“闻机起舞”,等等。C同音词也有明显的缺点,像现在

2、计算机文字处理时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就很少没有重码的,给汉语信息处理带来困难。D对联和诗词中也经常用到同音的字词。有时可以运用同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解析:选DD项,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运用的是异形同音。2下列不属于同音词产生原因的一项是()A汉语同音词数量非常多,同音词的大量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B读音原来不同,后来发生了变化才相同。如读“l”的词当中,“例、利、力”在中古时期就不同音,由于历史音变而同音了。C词义分化,即一个词的词义分开了,也就成了两个词。D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数量算上声调也不过1 200多个,大大少于其他语言,这样难免就有同音的词语。解析:选AA项,没

3、有指出同音词产生的具体原因。3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作:“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试分析此联有哪些含意。答:_答案:表面上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是“怜(连)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4请你针对下列情况,从其负面影响上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论据。为了让自己的广告更加吸引市民的眼球,商家们绞尽脑汁,成语不断被簒改:“骑乐无穷”(山地车)、“鳖来无恙”(补品)、“一明惊人”(眼镜)、“饮以为荣”(饮料)答:_答案:商家们为了一己之利,在广告宣传中肆意利用

4、谐音簒改成语,长此以往,不仅糟蹋汉语的纯洁性,而且毒害了广大中小学生。据调查表明,对于广告语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而中小学生又处于接受知识的阶段,这种广告对中小学生的毒害之大可想而知。这种现象会影响孩子们对文化知识的正确掌握。长期下去,一些文字将因为这种簒改而失去本来面目。5赏析下面这副同音联。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答:_答案:这副“同音联”,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恬然安适,幽静深邃;上句的“猫”与“毛”及下句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严谨工整,堪称妙绝。链接考点同音近义词辨析这一节的

5、主要内容是认识和学习汉语的同音字词。与本节内容对接的考点是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使用词语(同音近义词)”。同音近义词的辨析一般用词语填空的形式,在客观题中出现。例1(山东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之强烈,出乎意料。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A反映 曼延 总算B反应 蔓延 总算C反映 蔓延 终于D反应 曼延 终于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

6、词语的能力,考查的是近义词的辨析。最好确定的是第二组。“反映”指主体把客体存在的情况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含主动性。“反应”是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含有被动色彩,看语境“反应”切合。“蔓延”是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常用的搭配就有“火势蔓延”。“曼延”是指连绵不断。所以此处选择“蔓延”。第三组也比较好确定。“总算”有两个义项: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也有“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希望达到的结果”的意思。横线后的“没有白费”并不是“某种结果”,所以此处适合“总算”第个义项。答案B例2(北京高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

7、语,正确的一项是()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菜籽油能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它对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A必须抑止防治B必须 抑制 防止C必需 抑止 防治D必需 抑制 防止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必需”是形容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作定语或谓语,第一空只能用“必需”作定语。“抑止”指制止;“抑制”指控制约束行为或意识,使不能为所欲为。“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选“抑制”。“防止”意为预先设法制止(坏事的发生);“防治”指预防和治

8、疗、治理(疾病、灾害等)。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不能“防治”。答案D对于同音近义词的辨析,要多加积累,勤查工具书,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从语意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褒贬、语体色彩及各种语法功能等不同方面去辨析其含义,把握其具体语境,比较其差别,就不难做到准确识记并且正确运用。1视轻重如“退化”,指机能的减退甚至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而“蜕化”,指本质上的变化,比喻腐化、堕落,程度较重。2看对象如“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人员,支配对象用于人;而“启用”指开始使用,多指设备、设施、机关印信等,陈述对象一般是某类事物。3观范围如

9、“启示”,指启发,使人有所领悟的意思,往往直接揭示道理;而“启事”,指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体,是为了声明某事或说明某一问题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上的文字,使用范围较窄。4辨词性如“法制”,指法律、制度,是名词;而“法治”,多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是动词。5试搭配如“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强命令语气,一般作状语,后面往往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是副词。而“必需”,意为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当于形容词,多用于名词前作定语。6审褒贬如“沟通”,意思是使两方能通连;而“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是贬义词。本节训练点:正确使用词语(同音近义词辨析)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

10、,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已经_到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随着高考日益_,各学校纷纷把备考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心态调整上,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考试,树立高考必胜的信念。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_和体验。A溶化临近品位B溶化 邻近 品味C融化 邻近 品位D融化 临近 品味解析:选D融化:(冰、雪等)变成水;融会、融合。溶化:(固体)溶解;同“融化”。邻近:位置接近;附近。多用于静态。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侧重于动态。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仔

11、细体会;玩味。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面对记者的拍照和采访,这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并不_自己的投票决定:“我投他的票,我的家人和朋友基本都一样。”过度的欲望与贪求无益于心理的健康。因此要用心去品味人生中平凡的充实,在功名、财富的追求中多存几分_,使心灵清澄。冬天洗冷水浴时,冷水会引起皮肤血管_收缩,使大量血液流向人体深部组织;_皮肤血管又扩张,大量血液又流向体表。A隐讳 淡泊 剧烈/继而B隐晦 淡泊 强烈/既而C隐讳 淡薄 剧烈/既而D隐晦 淡薄 强烈/继而解析:选A隐晦:意为(意思)不明显。隐讳:指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淡泊:不追求名利。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剧烈:猛烈。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人生难道不是一场对弈吗?_那些善于发现自己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