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59300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校勘與注譯,第七章 校勘,第一节 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校勘学,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读书治学必须依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书面材料,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否则只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校勘的意义,古书流行于世,传抄、翻刻和印刷过程中都很容易产生错误。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书,都是经过前人多次转抄、翻刻或印刷的,其错误自然也就更多了。 校勘,就是要订正书籍在流传

2、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恢复古书的原貌。,“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胡适,校勘举例,汉书艺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史记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死于公元前104年,而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孔安国怎

3、么会在巫蛊之祸时献书呢?由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得历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的真伪产生了怀疑,直到清代,才有学者依据荀悦汉纪,发现原来在汉书“孔安国”之下脱漏了一个“家”,一字补阙,解决了几百年的学术悬案。,校勘举例,荀悦汉纪成帝纪:魯恭王壊孔子宅,以廣其宫,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及論語孝經。武帝時,孔安國家獻之,会巫蠱事,未列於學官。,校勘举例,敦煌卷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月头。月头日头。,第二节 古籍错讹的类型,1. 讹:原有文字写错了。 2.脱: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 3.衍:衍文,多余的字。即后人

4、传写传刻过程中不小心混入,或者无知者擅自补入。 4.倒:原有的文字颠倒了位置。 5.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讹,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巳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脱,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 王念孙校勘云:“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则文不成义。战国策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文义正与此同。”,衍,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5、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倒王弼本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上句当作无为,下句当作无知,并校以唐景龙二年刻石本,即如此。,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开元天宝遗事斗花:“长安王士安,春时斗花

6、,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王士安”实为“士女”之误。是为既衍且讹。,第三节校勘的程序,广搜异本,对其异同优劣作出判断。 确定底本、主要校本,参考校本。 校勘。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成果处理: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单行的校勘记或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广搜异本,利用目录书查找异本的分布情况。 如邵懿辰编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利用索引书查找他书的引文和相关资料。 如文选注引书引得 类书可直接按大类查找。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称:校书宜广储副本,.选择底本,校勘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即校勘的底本。 一定要选择比较可靠的版本如:稿本、钞本、拓本、印本、注本、选本、校本作底本。 其他可

7、资的校勘材料:古类书引文、古书注、其他古书引文。,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归纳历代校勘记的十条方法,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或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二、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三、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四、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五、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六、凡衍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无某字。” 七、凡衍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 八、字倒而可通者,可注云:“某本某某二字互乙。” 九、字倒而不可通者,可注云:“某本作某某。” 十、文句前后倒置者,可注云:“某本某句

8、在某句下。” 上述情况之一,有前后数见者,但于首见时注明“下同”或“下仿此”等字样。,定本附校勘记,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 此一方法长处是既有定本之简明,又不至于使人不知定本文字之所出;既便于阅读,又相当程度地保留了各本面目。但因其仍是定本文字,对于读者不免先入为主,且又不能保证其所定为准确无误。,底本附校勘记,选择一个作为校勘基础的底本和其他资料互校,然后连同底本和校勘记一并整理,为发表校勘成果的主要形式。 其优点在能存真,并无改动正文,没有以意取舍,而是详尽排列材料,然后加以判断,甚至不加判断,只给读者鉴别。缺点是往往文字繁多,对未加

9、判断之文字读者有时莫衷一是。,单行校勘记和与注释混合之校勘记。,单行校勘记一般有两种:一是每种校勘记自为一书,二是合多书的校勘记为一书。 这种单行校勘记能集中反映校勘成果,但阅读时不便当下检索原书。 文字校勘与注释混合于一起。这一方式颇便于读者阅读,其整理之后的书题多名为“校注”。,笔记载录之校勘记,读书而随文作记,笔记普遍包含校勘成果,如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清代笔记、杂记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等。 其范围广泛、形式活泼,但散见各书,稽检利用不便。,第四节 校勘的方法,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 综合校法,对校法,同书不同版本对读,校勘异文。 优点是还祖本以

10、本来面目,缺点是比较死板,其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只要与祖本相异,即照祖本改正。,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以决择其异同,校正讹误。 此法适于孤本自校。但如古籍不出一手或史源不同,则不能本校。,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被他书引用,可用他书所引用的资料校对本书资料。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 在他校中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节和改动,又类书、古书皆经过转手,摘引亦多不严谨。除非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供参考。,理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

11、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综合考辨校勘法,在实际校勘中,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参互使用,以便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举例,据相同词句、句式校勘。 据对文校勘。 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 据文意校勘。,举例,清代通行本后汉书郭太传文末有一段叙述:“初,太始至南州,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从叔度,累日不去。或以问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泛滥,虽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闻天下”。 清代学者钱大昕读此数行,总疑其语句有误:一疑,郭太,字宗林,“太”同“泰”,后汉书作者范晔因避讳其父之名(父名泰),故凡郭泰

12、处,均称宗林,此处为何作“太”。二疑,黄宪,字叔度。此处书字不书姓,不伦不类。三疑,前文已云“名震京师”,此处又云“名闻天下”。词意重沓。四疑,此事已经载于汉书黄宪传,按古代作史原则,一事一出,不当重复。这就是从避讳、文理、体例等方面进行推测,后来发现,原来这一段文字是注文孱入正文的。,战国策赵策之“左师触詟愿见太后”,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云:“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意不明。据姚云一本无“言”字,则姚本有言字明矣。而今刻姚本亦无言字,则后人依鲍本改之也。汉书古今人表正作左师触龙,,又荀子议兵篇注曰:战国策:

13、赵有左师触龙。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策曰: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皆其明证矣。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有临辕夷侯戚触龙,惠景间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触龙,是古人多以触龙为名,未有名触詟者。”,校勘的精神和条件,校勘的精神简单概括就是:严谨务实、考信求真,明辨博观、纠误证讹,力避无征、存疑补阙。 校勘的条件:,第七、八、九章 标点、注释、今译,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句读: 凡经书成文

14、语绝处谓之句, 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 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读符号,说文解字亅部:“乚,钩识也,从反亅。”音绝。又,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也。”音主。 标点:“点”指句读;“标”,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古籍标点通例,(1)引号( 、“ ” ):相当于“ ”,相当于 。,(2)括号( )、 、【 】):括号除标明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表删除内容,方括号(一般用 )表改正或增补内容。现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勘记。,(3)书名号( 、):用 时,书名、篇名间需

15、用间隔号(),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时,书名、篇名间只需间开即可,不加间隔号。几个书名并列时,用 顿号可省略;用以加顿号为宜。,此外,古籍标点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也不用反诘问号(!?)。省略号用“略”、“下略”表示。 标点致误的原因及标点方法参见教材。233页。,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有“数读皆可通”例。兹录二例如下: 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注释,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

16、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由汉代起,历朝都有这方面的专家以及这方面的名作。 古注的名称,不同于今天一律谓之今注、今解、校注,名目繁多。如: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传、隐、疑、义、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等。,“注”:王弼老子注张湛列子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颜师古汉书注朱熹楚辞集注洪兴祖补注文选李善注、五臣注。 “传”:毛传尚书大传周易大传 “笺”:记识其事,故称为“笺”。 郑玄毛诗笺 “疏”;兼解注和传的称疏。十三经注疏 “解”王先谦庄子集解裴骃史记集解 ;,注解有各种名称,传注体、注疏体、集解体的异同:,同:1.多收集众家之说亦为一体,查一书而众说必得。 2.形式上,都是正文与注文夹杂,以单双行区分。 异: 1. 侧重点不同,传注体重在词句,通源文词义为准的。注疏体重在阐发章句旨趣。贯通上下文意,且疏不破注。集解体重在罗列众家杂说,时下己意。 2. 文字繁简不同,传注最简略,集解正义最复杂。,也有正文夹注,(1)周易说卦:“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