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055517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7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走进高考3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有四方面的要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其中对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命题时,主要考查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一、人物形象解析 诗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夫形象;一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追求高洁的诗人形象。,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

2、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2)抓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一种是正面描写。诗人会抓住人物的肖像衣饰、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3、,整首词通过对人物的衣饰、动作、神态与心理的描写,烘托出一个无限幽怨的思妇形象。一种是侧面烘托,或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罗敷的美貌;或以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烘托了音乐的美妙和人物凄凉而悲伤的心情,刻画了一位沦落天涯的失意者形象。,三、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歌中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 找出诗中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 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人物的身份、性

4、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典型例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_ 解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上“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这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

5、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真题演练 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 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_ (2)请对这首诗第二

6、联进行赏析。 答:_,解析(1)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分析归纳,从“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想象诗人每日吟诗度日,是一个“情趣高雅”之人;从诗歌的题目及“西庵禅伯还多病”“忽忆轻舟寻二子”可以分析得知诗人挂念着自己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珍视友情;从“纶巾鹤氅试春风”一句可以分析得知,诗人装束高雅,迎风而立,是一个风流飘逸之人。(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分析此诗,应从对仗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考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联在当时广为传诵, 诗人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其中苦还是乐,怜还是惜,悲还是喜,令人难以察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7、,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2(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_,解析(1)诗歌的题目是“访隐者”。诗歌叙述了自己拜访隐

8、者时见到的景象。只有一条小路,通往隐者的居住地,这条小路横亘在悬崖峭壁上。一个“踏”字,既写出了隐者居住地的偏远,又点明了诗人的造访之意,照应了题目。(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隐者居住的山坳里寒云密布,在山石间盘绕,在山泉上翻腾。在这天气转寒之时,隐者自己酿造的酒也熟了,所以隐者也不出门了,更无外人来访。门外因天寒而凋落的花朵,因为没有主人来打扫,没有客人的来访,洒落一地。全诗借写隐者居住地的偏远,以及满地落花无人来打扫的景象,表现了隐者远离尘嚣、率性自适的品性。,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