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053093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 的问题, 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 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

2、并配以少量的练习, 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1名校名 推荐情感目 :学 科学家敢于 疑的科学精神(当 就是因 摩 根 孟德 理 的不相信和 的 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4重 点的确定如果要 住“基因在染色体上” 个 是非常容易的, 不是我 追求的目 ,关 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 个 的来 ,学会 种科学研

3、究的思路。因此如何 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 的重点,也是 点。二 教法新 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 ”,我 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 都需要去做 探究,也并非普通的 就不需要探究, 个理念是希望 我 和学生都形成一种 ,即 我 的 首先可以提出假 ,然后 明,最后得出 , 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 堂 我就准 按 一个思路来 授,因 内容 好符合 一个特点,首先是 孟德 假 的一 因子,它 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一个 象,于是就提出了假 ( 假 ),然后是摩 根的 ,当然本 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 式教学方法,比如 探 中“ 你 一 ,将孟德 分离定律中的 因子 成同源

4、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 得 个替 有 ?由此你 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 的启 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 “ 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 堂 已 成功了一半。三 学法2名校名 推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 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四说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问题 1、复述减数分裂的

5、过程,重点分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学生回答);问题 2、回顾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重点注意遗传因子的变化(学生回答)。把这两个问题比较一下,联想到什么?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 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

6、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3名校名 推荐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 图)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 还是 F2 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 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三)摩尔根的

7、实验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 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摩尔根也曾经有过怀疑,怀疑之后认真研究。做了著名的实验。实验图解(略)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选材是关键(果蝇)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 定位在 X 染色体上, Y 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4名校名 推荐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 即测交实验, 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 注意材料的选择,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