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为良居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52640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良镛-为良居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吴良镛-为良居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吴良镛-为良居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吴良镛-为良居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吴良镛-为良居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良镛-为良居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良镛-为良居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良镛:为良居谋 贝聿铭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认识吴良镛。”可是恰恰在近二三十年大兴土木的建设中,中国人自己却越来越不“认识吴良镛”:作为建筑学家,吴良镛的代表作不是机场、剧院、体育场馆这些拔地而起的宏大建筑,而是一小截翻新改造的胡同。作为城市规划学家,他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座城市、一个“园区”、一处景观,而是在火热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冷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2月14日,人民大会堂,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在国家的圣殿里,在聚光灯映射下的那一刻,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吴良镛。圆脸、浓眉、银发、厚厚的嘴唇,眼前这位年

2、届90岁的矮胖老人,就是师从梁思成、林徽因,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留学美国,精于水彩画的建筑大师。自四年前在工地上中风后,吴良镛行动迟缓,说话更加慢声细语。这位建筑大师的客厅,堆满了各种书籍、照片与字画,看上去与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在清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成为“孤本”的菊儿胡同与吴良镛交谈,没有人绕得开菊儿胡同。虽然他不再主动提起,但菊儿胡同既是吴良镛在规划实践上的巅峰之作,又是他学术道路上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位于南锣鼓巷东边的菊儿胡同由于保留了浓郁的老北京特色,如今反而成了老外们的聚居地。但在20多年前,这里是北京旧城一个积水、漏雨、危房的典型地区。建筑密集,许多家庭无日

3、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987年,吴良镛受邀来对这个地区操刀“动手术”。早在此前的十年间,吴良镛和他的团队在做北京的总体规划时,就探讨了什刹海地区的改造方式,提出了居住区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设计方案。按这样的思路,菊儿胡同的改造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菊儿胡同的楼房只有三层,却容纳了相当于商品房5层楼的人口,院中已生长多年的两棵大树也得以保留。建筑群有着南国建筑的明朗色调粉墙黛瓦,而不时出现的暗红色,又暗示着这里是皇城

4、脚下,实现了与北京旧城肌理的有机统一。对此,吴良镛的“自夸”朴素又到位:“有较高的容积率,环境又好,还有中国特色。”然而,菊儿胡同在建筑界,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吴良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起初,国内对它没有宣传,建筑界对它的评价也只是:一般稍好;但在国际建筑界,却受到推崇。我们在国际会议上一拿出菊儿胡同的规划设计图,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1992年,菊儿胡同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1993年又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当时的李鹏总理还曾在菊儿胡同发表了新年讲话。菊儿胡同只进行了第一、二期的改造,就在二期工程前后,时间已进入1990年代,房地产业开始在中国兴起。城市中的危旧房改造往往也是结

5、合房地产开发进行,经济利益驱动着各方的积极性。菊儿胡同第三期的设计图纸本来已经出炉,却因开发商称“亏本”而搁浅。因为“不挣钱”,菊儿胡同终成“孤本”。有人因此说,菊儿胡同的“新四合院”模式不能得到推广,所以不具价值和典型性。但吴良镛解释说,菊儿胡同只是一个试验,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即使是北京,也不是所有的区域都适合那样做。菊儿胡同走的是一条创作道路,不同地方应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创造自己的特色。当年在接手菊儿胡同危房改造项目之前,吴良镛刚刚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思想,在项目完成后,他又发展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菊儿胡同,正好是吴良镛学术思想发展脉络的最好体现。“现代的,并且中国化

6、”2020年陈嘉庚技术科学奖在对获奖人吴良镛的介绍里,首先提到他是一个规划专家,其次才是一个建筑学家。建筑界流行一句话:“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其实不止北京,吴良镛还参与了北海、三亚、张家港、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主持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的设计在吴良镛眼里,规划的确要比建筑更重要。中学时,吴良镛目睹日军轰炸,毁坏百姓房屋无数,就报考了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1945年,在重庆的一间茶馆里,从云南远征军归来的吴良镛却告诉要好的同学,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吴良镛改变心意的原因,是在滇西行军途中,眼见

7、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他深感,在废墟上进行重建,“光搞建筑、盖几间房子根本不能满足要求”。此时,他已在梁思成手下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工作。因他此前在重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题为释“阙”的文章,而被梁思成看中。还没等吴良镛将自己的主意告诉梁思成,梁就要他随自己去北京,创建清华建筑系。两年后,梁思成又拿出一份奖学金申请表,让他去建筑大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到清华和去美国,是他人生的新起点。吴良镛追随梁思成多年,深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帮助与熏陶。在匡溪,他又得到了沙里宁离世前最后两年的亲身教导。此时,吴良镛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开始萌芽。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8、 and 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化)”值得倡导。这得到沙里宁的肯定,“你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回国后,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除去清华建筑系与学界内的事务,还参与了中南海紫光阁修缮、唐山重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在美国的思考,只成为一颗没有破土的种子,一撂下就是30年。文革结束后,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国内建筑界开始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寻。1981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广义建筑学的提出,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吴良镛曾在山西蒋宅发现一个聚落,由五个群族聚集而成。他当即想到,虽然聚落是由房子组成,但从人

9、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由家族构成的小社会。以聚落来看建筑,就从将建筑的内涵由原先狭隘的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由此,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建筑行业的内容应当扩大展开,而不囿于原先单一的建筑含义。他的这一想法,直到1989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才相对完善成熟。吴良镛说,“广义建筑学”的出现是反思“文革”时期的混乱,在中国建筑方向上探寻出路的结果。但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用广义建筑学这个看似空泛的理论来指导建筑实践?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聚落的根本要素,还是人。我们有各种建筑,铁路、公路、港口、商场没有一个不是直接跟人有关系的,但目前这些与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人居环境科

10、学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设,跟人居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系统的考虑。”他解释说。1990年,媒体对菊儿胡同危房改造的报道,引起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学森的注意。当年7月31日,他致信吴良镛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吴良镛就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吴良镛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的建立,并不代表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在学术道路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

11、还是茫然的”“城市发展不是房地产开发”吴良镛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现实的变革中去。而他为世人所知“最积极”的方式,莫过于先后两次上书中央,对国家大剧院“巨蛋”与奥运场馆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2020年,在他与一批两院院士的努力下,由国际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领衔设计的奥运主场馆“鸟巢”最终被迫瘦身。同一年,吴良镛撰文指出,“违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不顾使用功能,离奇的耗资,此类大型建筑自国家大剧院开始,在我国各地接踵而来。我们的国家已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看来这一关系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往何处去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科技界、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注意。”也许是受

12、梁陈二人的影响,吴良镛尤其提倡人文精神。2020年11月,他在清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成立25周年时说,“长期以来,有一种学术思潮是提倡科学精神,我认为只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只有科学技术只是半个人的世界。科学精神一定要跟人文精神相结合,产生第三种文化。要深究人居环境科学,必不能忽视人文精神。”面对各地狂飙突进的大拆大建,在最近几年的各种场合里,他也常常发问:中国建筑规划市场热火朝天,为何中国建筑师一般只作为合作者,充当配角?当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大建设”,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城市到底为谁服务?“城市发展不是房地产开发。现在没有整体规划,都把问题推到将来了。”虽然吴良镛的语气还是那么温和,但所谈的内容很尖锐。他分析说,中国的建筑文化底蕴是很丰富的,但中国的近代建筑遗产,并不是很深厚。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当政者,整个社会的建筑修养参差不齐,不像有的国家,有公认的标准。“我们要有一个大致公认的方向,连这一点到现在都没有完成。”但吴良镛又说,“找到问题才是最难的,我们现在已经找出了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它了。因此,我是一个乐观者。”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