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052554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 2 高二生物第四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http:/www.DearEDU.com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解释中心法则。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技能目标:运用证据和逻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情感目标: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二、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三、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四、学习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五、学习过程:1 1957 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_ 流向 _,即 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_ 流向 _,进而流向蛋白质,

2、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_传递到 _,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_。遗传信息从RNA流向 _以及从 RNA流向 _两条途径,是中心法则的补充。2基因通过控制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_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4基因与基因、_、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六、反馈评价1、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DNA复制 R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A BCD2、在大豆体细胞内,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之间转移通常不发生()A 从 DNA DNA的复制过程B 从 DNA RNA的转录过程C 从 RNA蛋白质的翻译

3、过程D 从 RNA RNA及 RNA DNA3、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向子细胞中传递B 遗传信息可通过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向下代传递C 通过有丝分裂和无性生殖,遗传信息也可以向下代传递D 在同一个生物个体中,遗传信息不能传递4、切取动物控制合成生长激素的基因,注入鲇鱼受精卵中,与其 DNA整合后能产生生长激素,从而使鲇鱼比同种正常鱼增大3 4 倍。此项研究遵循的原理是A()用心爱心专心121 号编辑15、已知 AUG、 GUG 起始密 , UAA、UGA、UAG 止密 。某信使RNA的碱基排序如下:A U U C G A U G A C (40个

4、碱基 ) C U C UA G AU C U 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 含氨基酸的个数 ()A 20 个B 15 个C 16 个D 18 个6、中心法 包括下列 信息的 程,其中揭示生物 的是()A从 DNA DNA的复制 程B 从 DNA RNA的 程C从 RNA蛋白 的翻 程D 从 RNADNA的逆 程7、下列碱基 成中肯定不是密 子的是()A AGCB CCUC UGAD ATG8、中心法 是指()A 信息的 与翻 程B 信息的 、翻 及表达 程C DNA 复制以及 和逆 的 程D 信息的复制、 、翻 及 程9、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基因是有 效 的DNA 片段B 基因

5、是控制生物性状的 物 的功能、 构 位C 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共有 5 种D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就代表 信息10、下列关于 信息的 法不确切的是()A 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 序就代表 信息B 信息的 主要是通 染色体上的基因 的C 生物体内的 信息主要 存在DNA分子上D 信息即生物体所表 出来的 性状11、在胰淀粉 的合成 程中, 其起决定作用的物 是()A核苷酸B脱氧核糖核酸C核糖体D高 基体12、在蛋白 合成 程中,信使RNA能 行使直接模板功能的 构基 是()A 以 DNA信息 模板 而成B 遵循碱基互 配 原 C 以三 体密 形式携 信息D 入 胞 后同核糖体 合13、 信息、 密 、

6、的基本 位分 是指()信使 RNA上核苷酸的排列 序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序 DNA上决定氨基酸的 3 个相 的碱基信使 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 个相 的碱基 运 RNA上一端的3 个碱基 有 效 的DNA片段A B CD 14、猴、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参与构成核酸的碱基种 数,依次分 是()A 4 、 4、 5B 5、4、 4C 4 、5、 4D 5 、4、 515、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是()用心爱心专心121 号编辑2A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B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 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 包括 A 和 B 两种

7、方式16、艾滋病 (AIDS) 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 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 淋巴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请回答:( 1)该病毒进入细胞后,能以_ 为模板,在 _ 酶的作用下合成_ ,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 2 ) 整 合 后 它 按 照 _ 原 则 进 行 复 制 , 又 能 以 _ 为 模 板 合 成_ ,并进而通过 _ 过程合成病毒蛋白。(3)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请分析其原因。 病毒 RNA 逆转录DNA 碱基互补配对DNARNA翻译 缺少病毒繁殖所需的原料和能量、酶、场所等。17、1978 年,美国科学

8、家利用工程技术,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然后能过大肠杆菌的繁殖,生产出了人类胰岛素。请回答:(1)上述人类胰岛素合成是在_ 内进行的,其决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mRNA的模板是由 _ 基因转录而成的。(2)合成的该胰岛素含51 个氨基酸,由2 条多肽链组成,那么决定它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应含碱基 _ 个,若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为300,则与胰岛素分子对应的mRNA的分子量应为 _ 。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90,该胰岛素的分子量约为_。(3)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移植成功,说明了什么?大肠杆菌人胰岛素 306 45900 3708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18为了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

9、科学家做了变形虫放射性标记实验如图:思考回答:(1)从实验中可以看出RNA合成发生在细胞的哪一部位?细胞核(2)细胞核交换后,B 组变形虫的细胞质为什么会出现有标记的RNA分子 ?细胞核中有标记的RNA分子进入到细胞质中(3)你能从实验中推测出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什么?细胞核细胞质(4)该实验设计上遵循了什么原则?用心爱心专心121 号编辑3对照原则七、教材中问题的答案和提示( 一 ) 问题探讨1. 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2. 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3. 提示: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二)资料分析1. 没有。实验证据指出

10、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2. 遗传信息从 RNA流向 DNA、从 RNA流向 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三)旁栏思考题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四)批判性思维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五)技能训练1. 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 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 酶的活性受温度、pH 等条件的影响。2.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

11、环境的影响。(六)练习基础题 1.A 。 2. ( 1);( 2);( 3)。拓展题1. 红眼基因正常是形成红眼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红眼基因正常,并且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也正常时,果蝇的红眼才能形成;如果红眼基因不正常,即使所有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果蝇的红眼也不能形成。2. 提示:生物体内基因的数目多、作用方式复杂,难以单独对其进行研究,生物体的异常性状为科学家研究相关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使科学家能够从异常性状入手,分析性状异常的个体的基因与正常个体的基因是否存在区别,存在哪些区别等问题,从而建立起性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因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如果某一性状发生异常,并且能够

12、稳定遗传,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根据异常性状的遗传方式,还可以分析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是显性还是隐性,并且可以预测这一性状将来的遗传规律。用心爱心专心121 号编辑4 参考答案 1 10: ACADC、BCDBC11 一 20: DDCBD、 DDDDD21: D22 (1) 肠道吸收 ( 或食物 )人体自身合成(2) 翻译 细胞质 ( 或核糖体 ) (3)tRNA( 或转运 RNA) 核糖体 TGATTCGAA (4)C 23 (1) 人与植物 DNA结构组成相同 (2) 抗病毒干扰素遗传密码相同24 (1)8(2) (3)306第 2 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