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052380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重点和难点: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考点点拨:一、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人口增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二)知识网络现状 198

2、2 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前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发展目标: 2005 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3 亿内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燃料需求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影1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2010 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 亿内21 世纪中,人口总数将达峰值的16名校名 推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短缺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保物种多样性护生物多样性内容遗传多样性我生态系统多样性们共保

3、护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间接价值同直接价值的就地保护家易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加强立法和宣传等含义实现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三)疑难解析2名校名 推荐1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自然过程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海洋异常等造成的环境破坏。次生环境问题又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其可分两类: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使环境受到破坏,称为生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4、等;另一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各种环境问题是环境危机的表现形式和直接后果。环境危机或生态危机是指明由于人类盲目活动现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尖的生存。环境危机包括有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观”的退化这四个主要方面2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5、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和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截止 1999 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146 个,总面积 8815.2 万公顷 ( 其中陆地面积 8450.9 万公顷,海域面积 364.3 万公顷 ) ,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8.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55 个,面积 5751.5 万公顷。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九寨沟、丰林、南

6、麂列岛等15 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扎龙、向海、鄂阳湖、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及香港米浦等 7 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九寨沟、武夷山、张家界、庐山等4 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与文化遗产。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下。( 1)人口增长速度快。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加之一度对人口再生产规律认识不清,使人口出生率高速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除3 年自然3名校名 推荐灾害时期外,一直保持在20以上,由此导致人口总量的猛增。1949 年到 1973 年净增 3.5亿, 197

7、4 年中国人口超过9 亿。自 20 世纪 70 年代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幅度很大,分别从1949 年的 36.00 和 16.00 下降到1999 年的15.23 和 8.77 。但总的看来,解放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比较高的。( 2)人口增长规模大。 1949 年我国人口已达到 5.416 7 亿,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就是在这个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这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人口增加的绝对量、增长规模必然很大。从 1949 年到 2000 年的 51 年间,共计增加 7.536 6 亿人口,致使全国人口高达 12.9533 亿。因此,即使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维持在

8、较低的水平上,每年还要净增加1 279 万人。今后 30 年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加, 预计到 2030 年中国人口达到最高峰 16 亿,人口数量实现零增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使中国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例下降,成年和老年人口相对增多。 1964 年到 2000 年,014 岁人口比例从 40.7%下降到 22.89%,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从 3.6%上升到 6.96%。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很猛。据联合国统计, 19502000 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为 176%,而中国为 217%。据美国有关统计显示,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 7%上升到

9、 14%需要的时间是:法国为 115 年、瑞典为 85 年、美国为 66 年、英国为 45 年,而中国只需要 25 年。( 4)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人口的城乡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949 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10.6%,而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人口逐年增加。 2000 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36.09%,比 1949 年增加了 25.4 个百分点。但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75%,1996 年)。4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

10、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的植物,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物种。可以通过以下的标准定义入侵物种:( 1)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3)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4)中国国内被引出其本源地的物种和来自其他国家的非本地物种。外来物种已给我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主要体现在:4名校名 推荐(1 )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 , 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造成严重

11、的生物污染。水葫芦原产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大部分省市的河流、湖泊和水塘中。连绵 1000 公顷的滇池,水葫芦疯长成灾,布满水面,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2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消失与灭绝。原产美洲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的紫茎泽兰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在其发生区总是以满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优植物群落出现,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失。(3) 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外来物种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12、。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约在150 万公顷左右;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入侵的害虫,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160 万公顷;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据保守估计,全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农林业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574 亿元人民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问题。5环境保护及其意义环境保护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的监测与防治;二是自然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有:推广无污染能源;对工业“三废”进行综合治理,做到达标排放;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对垃圾和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害虫;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等。要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等。森林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它具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大规模改善自然环境,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