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50660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山水之思中国人对山水自古情有独钟。中国许多成语与山水契合成妙语。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们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每当吟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

2、波蜿流蜒。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

3、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一代散文大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

4、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1069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由于变法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

5、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本文是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

6、“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皆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不平凡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于是”为单音词连用今义:连词,

7、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表整数的数词,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三、一词多义1胜2道3文4盖5然6其7于8以9而10乃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呼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识其本名(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在一侧2动词作名词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流传的文字往往有得 收获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叫

8、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尽、走到头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3)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3省略句(1)而卒葬之(省略主语,应为“慧褒而卒葬之”)(2)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应为“有碑仆于道”)(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以止也”)(4

9、)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之”,应为“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4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一、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

10、笔,已有“慎取”之意。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解析:选D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二、阅读第2段,回答问题。2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解析:选CA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

11、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3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C本段在记游洞时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12、。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作了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解析:选BB项,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三、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4下列句子中,属于“余之所得”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解析:选DA项,是“余有叹”的内容;B项,概括世人游山时的不同状况;C项,是强调“志”的重要;D项,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

13、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即是游山所得。5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 “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

14、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2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2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解析:选CC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四、阅读第45段,回答问题。6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在本文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