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50524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热点问题探讨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探讨,李 菲 2010.11.08,十大教育热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和相关调研为依据,系统分析梳理出位列前十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十大关切与期盼: 一是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二是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三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四是择校热降降温;五是切实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六是科学评价教师;七是建立政府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八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九是提高幼儿教育普及水平;十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中国教育报 2010年8月17日,教育热点的特征,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突

2、出问题。其中改革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十分突出。 高度关注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反映了我国教育从规模、数量发展向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趋势和当前面临的困境。 教育评价问题凸显。 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地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呼声日益强烈,特别是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排在首位。 课程教学改革倍受关注。 其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最为突出,这表明党和政府倡导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目标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直指当前教育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 如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体制性障碍等,特别是教育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3、教育热点的分析,基础教育:每一个人能在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其本质在于“基础性”和“全民性”。被称为人们生活的护照。 三大矛盾:一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二是基础教育在法律上由政府承担和实际上政府难以承担的矛盾。三是教育两大功能的矛盾,即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和配置人的社会地位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的矛盾。 热点多、难点多 ,多为三大矛盾所派生。不少人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秩序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与评价改革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三个热点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热点1 基础教

4、育课程改革-问题背景,1、1949-1952年。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3、1958-1965年。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1966-1976年。学校课程与教学在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1978年颁

5、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1992-2000年。1992年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 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热点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因分析1,为什么进

6、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根本上触动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课程 改革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1、教育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缺乏整合,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

7、经验和社会实际; 4、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5、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对结果的评价; 6、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热点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因分析2,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分析: 1、课程改革观念、意识仍然不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从而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 2、师资缺乏、培训不到位。 3、课程资源、设备严重缺乏。 4、考试评价、课改要求不

8、统一。 5、管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热点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策建议,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改革自觉意识。 2、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保障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三个: 一是教师,二是政府, 三是管理。 再好的课程,最终总得依靠教师去执行。 3、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落实课程改革装备要求。 4、开发资源,信息共享,提供课程改革技术支撑。 5、完善制度,有效衔接,建立课程改革长效机制。,热点2 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问题背景,现实:“考试,教师的法宝;分数,学生的命根;评价,校长的绝招”。 1、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高度关注。 20

9、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 2、考试与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

10、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现行考试与评价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异化为考试分数。加剧了应试化倾向,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热点2 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成因分析,教育考试的本意是为了评价与选拔,初衷是作为判断能力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实践中,考试已从学习的评价工具演变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辅助学习的手段演变为制

11、约学习的主宰者。 现今的考试已经把教育变成了学生为通过考试而学,教师为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而教的教育;把“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变成“寻求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考试被扭曲和异化。 考试评价既非常重要,又非常难做。 1、高考、中考两大考试导向作用明显,应试教育倾向依然突出。 2、新旧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比较沉重。 3、评价体系与新课改要求差距较大,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4、教育考试与评价的重要性,不可能取消,只能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热点2 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改革原则,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年时,教育部

12、考试中心曾联合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次大型公众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受访者对现行的高考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92%的人提出高考制度要进行改革和完善,还有70.1%的被访者认为高考改革要经过充分论证,慎重改革,不能轻易改变现有的制度。 考试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 2、坚持“国际视野”,立足“国情本位”。 3、坚持考试的统一性,兼顾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4、坚持考试的公平性,追求考试的科学性。,热点2 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改革路径,考试改革的着眼点:“考什么”、“怎样考”、“谁来考” 、“怎样评”。 1、考什么。命题内容的多样化。命题内容的生活化和时代性。试

13、题的难度和客观题的比重要适当。 2、怎样考。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层次的多样化。考试时间的多样化。 3、谁来考。考试主体要逐步实现多样化。 4、怎样评。多样考试、多种信息、多元评价。,热点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问题背景,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双高要求”。 2、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具有四个特点:强制性、公平性、公共性和免费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亮点。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均衡发展体现在政府责任、经费保障、师资配置、教育督导、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这是1986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所没有的。 3、教育公平问题广泛受到关注。教育机会公平、教育

14、过程公平、教育资源配置规则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公平等等。 4、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学有所教”的目标,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5、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强调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热点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因分析,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必然反映在教育上。 2、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而分级办学的结果是城市学校国家办,农村学校农民办。 3、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总体上,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没有到4%的法定要求。具体投入中

15、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重点校轻农村校、薄弱校。投入的价值取向上往往注重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比比皆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必然造成办学条件的失衡,又导致了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的失衡。 4、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义务教育的失衡。 5、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择校风加剧了义务教育的失衡。,热点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法律,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文件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

16、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6年6月,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安徽铜陵市、四川成都市等地交流经验,考察了成都市武侯区和蒲江县8所中小学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 2006年6月,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亮点。 2008年7月,教育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座谈会在大连召开。会议强调,目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办好每所学校,加强城区大学区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交流,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每所初中,单独划分分数线,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城乡、区域、校际“三大差距”。,热点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原则,1、两个界定:学段上,义务教育;区域上,县级区域。 2、2009年2月25日湖北省教育厅在武汉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启动了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