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5049801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渔ahref=friendlist php(教师中心专稿)a 诗歌鉴赏之渔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四川省盐亭中学 向玉洪 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大方之家如是说。怎样教学生鉴赏诗歌、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 不加强引导一味的片面的强调多读,这是涸泽而渔。 钻研命题人设置迷惑的手段过分注重应试技巧分析,这是缘木而“渔”。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渔?掌握诗歌自身的规律,要多读更要巧读。 规律一:语言凝练 赏诗自语言始。诗的语言十分凝练,词、句的组接往往打破线型结构,跳跃大,联系不紧。音乐性强,词、句排序常常不依语法。因此解读诗歌必须小处着眼,字斟句酌。当然

2、字斟句酌并不是说不管整体,恰恰相反,局部分析离不开顾后瞻前。 1、辨多义 例(1) 贾岛题李凝幽居(1998年高考题)首句“闲居少邻并”,“少”是“年少”还是“数量少”?从题目看,既为“幽居”,当解为“数量少”;再说,从与第二句“草径入荒园”对应情况看,也以讲成后者为宜。 例(2) 赵师秀约客(2000年高考题)三、四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过”是“住”还是“过了”?很明显,之所以解为“住”是受了现代汉语(口语) _,犯了以今释古之错。 例(3) 杜甫漫成一首(1999年高考题)首联“江月去人 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风灯”是“有罩子能防风的灯”还是“江风吹打桅灯”?这是首

3、绝句,只要懂得诗歌格律,便知“风灯”应与“江月”相对,故“风灯”应为偏正结构,因此解作前者。 2、调语序。为合格律,古诗常颠倒词序。对此,大可以今释古(用今之语法去理解)。 例(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按现代汉语语法,语序应调整为“动-宾”式,即“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烽火”,这样就易于理解了。 例(5) 杜甫漫成一首第三句“沙头宿鹭联拳静”其实是“鹭联拳静宿沙头”,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剌鸣”,按观察顺序则为“拨剌鸣鱼跳船尾”。 3、明对象。只有明确了诗歌的描写对象(主体),才能由表及里进一层品味。 例(6) 杜甫登楼首句“花近高楼伤客

4、心”,“客”指谁?是一般游客,或诗人自己?联系末二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可知是诗人在“怜”在“为”(咏诵),而非一般游客。再联系写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的第五个年头,也可推知“客”为诗人自称。 例(7) 艾青我爱这土地(1997年高考题)有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指“喻体鸟”还是“诗人自己”?分析诗的构思,第一节以鸟自喻,总领全诗。紧扣鸟对土地的感受抒情状物是全诗的结构主线。最后一节诗人才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由此可知,“我”是“诗人 自己”,进而可知,此为诗人直抒胸臆的点题句。 规律二:手法独特 手法是诗歌抒情表意的手段。正如蝉声能

5、远是因其凭借了“居高”,要读懂诗歌真正登门入室,离不开对表现手法的分析。下面仅谈谈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抒情方式 例(8) 李清照如梦令(1995年高考题)。全词通过主人公和“卷帘人”的问答,表现主人公对风雨之后海棠的 关心,暗含着词人对春的眷恋和惋惜之情,分明是借物抒情,而非“直抒胸臆”。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进而领会词人的言外之意。因为许多诗作写得含蓄委婉,所以古人也说“诗无达诂”。 例(9)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xx年高考题),全诗写送别,明明尾联写“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送别之情,故评此诗“十分含蓄地表达”就是错误。既为直抒胸臆,就不应再作引申发挥。 2、虚与实。写实之外,诗

6、歌常写虚(相象或感受)。分清虚实,有利于准确把握诗歌意旨。 例(10) 杜甫登楼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前句向空间拓展视 野,后句就时间驰骋暇思,整联主要写所见(实),唯“变古今”三字是所感(虚)。若忽略了这一点,不仅看不出颈、尾二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与它的联系,更难以揣摸出诗人借古讽今,感叹当今主昏(代宗李豫重用宦官)臣不贤(宦官专权)的深刻用意。 3、对比与衬托。对比是两相对照不分主次;衬托又分正衬与反衬,以客衬主,突出主体。 例(11) 陆游诉衷情(“当年”)下阕:“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胡未灭”与“鬓先秋”,“ 天山”与“沧州”形成时空、事理的反差,强烈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豪情。这正是对比的功力。 例(12) 杜甫戏为六绝句用“轻薄为文哂未休”的“尔曹”来反衬“王杨 卢骆”,突出了“初唐四杰”在诗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误将反衬当对比,则难抓住诗人褒扬的主体,出现理解的偏差。 规律三:意境深厚 无意境不是诗。读诗并非纯理智活动,品赏这充满画意诗情、情境交融的境界应该是赏诗活动的高潮,除了以理解内容为基础,还需鉴赏者胸有整体,调动情感,发挥想象。 例 臧克家海(xx年高考题)。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大海的感觉。什么感觉呢?诗

8、中未明言,但纵观全诗,由远及近,从昼至夜,层层铺叙,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作结,从中我们可感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若说“表达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则显得很牵强。 例 苏轼卜算子(“缺月”)一词,有人评“表达了作者不计进退出处的乐观豁达情怀”。分析全词,上片渲染孤寂气氛,以孤鸿自比。下片写孤鸿不肯栖寒枝,宁栖“沙州泠”。贯穿全词的是幽、“独”、“孤”、“惊”、“恨”、“寒”、“冷”等主观色彩甚浓的字眼,明明是苦闷、落寞,哪里来的乐观呢?再联系词人谪居黄州的处境,设身处地,你能乐观吗?还可联系作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推知,谪居中的苏轼是不曾豁达的(前赤壁赋也只是词人的自遣之词,纵有豁达也是转瞬即逝的)。 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手法,深厚的意境应是诗歌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掌握了其中规律,依乎天理,顺其自然,诗歌鉴赏的难题是能破解的。 【诗歌鉴赏之渔a href=/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