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049779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3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游褒禅山记本课话题志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强调了一个“志”字,他认为,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尽了自己的志向,尽管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是可以无怨无悔的。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

2、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向: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4志当存高远。诸葛亮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华山(Hu)庐冢(zhng) 窈然(yo)褒禅山(chn) 音谬(mi) 萧君圭(gu)无物以相之(xing) 舍于其址(sh) 仆道(p)王回深父(f)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

3、的美称)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2)穷(3)观(4)名(5)文(6)其(7)以(8)于(9)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的人)(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9)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0

4、)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所见的景象)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今义:合用为连词。(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房舍。(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

5、)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译文: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5)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译文:我又因(此)叹息那古代书籍的失传。(6)有碑仆道。(省略句)译文: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7)其孰能讥之乎?(固定句。“其乎”解释为“难道吗”)译文: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常识速览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

6、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7、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

8、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文脉梳理深思慎取尽志无悔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列各项属于褒禅山命名原因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解析】A项,是褒禅山名字的来历;B项,是慧空禅院名字的来历;C项,是华山洞名字的来历;D项,是介绍褒禅山的本名。【答案】A2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

9、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解析】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答案】D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列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是()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

10、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解析】A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答案】C4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C本段在记游洞时多处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

11、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D本段记游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后悔”也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解析】B项,应为“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答案】B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12、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解析】D项,不是游览体会,而是对于“仆碑”的感慨。【答案】D6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先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然后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B本段还阐述了宏伟目标和险远的道路与“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C作者在本段还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力,虽然力量足,但没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

13、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D本段与前文相互照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与第2自然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照应;“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与第2自然段中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相照应。【解析】C项,应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

14、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答案】C四、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 “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解析】“父”通“甫”,古代人名用字。【答案】D8下列句子中,能体现作者在本文中的第二个心得体会的一项是()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解析】A、B两项是针对上文碑文文字模糊和“花山”误传而说,D项是古代游记格式。【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