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035175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起,国务院总共公布了7批、208处,分别是: 第一批:1982年11月08日公布,共44处 第二批:1988年08月01日公布,共40处 第三批:1994年01月10日公布,共35处 第四批:2002年05月17日公布,共32处 第五批:2004年01月13日公布,共26处 第六批:2005年12月31日公布,共10处 第七批:2009年12月28日公布,共21处,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1)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 (2) 潕阳河风景名胜区 (2)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2) 龙宫风景名胜区 (2)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 (3) 赤水风景名胜区(3) 马

2、岭河风景名胜区 (3) 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 (5) 九洞天风景名胜区 (5) 九龙洞风景名胜区 (5)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 (5) 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 (6) 平塘风景名胜区(7) 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7) 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7) 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7) 瓮安江界河风景名胜区(7),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南部边陲的荔 波县境内,毗邻广西环江、南丹县,处在桂林贵阳昆明的三角旅游空白区内。荔波樟江风景区总面积。平方公里,由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和樟江风光带组成。

3、茂兰喀斯森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生态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 荔波樟江区风景名胜区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苍茫的喀斯特森林景观为主体,景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景物景观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是既有奇、幽、俊、秀、古、野、险、雄的自然美,又有浓郁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同时,荔波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和有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及古井、古墓群。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以原始性强,集中连片的森林为特色,被中外专家誉为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绝无仅有的绿色宝石。神秘奇特的喀斯特森林,将树、石、水、藤、乔、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

4、,小七孔,小七孔景区位于荔波县西南部,距县城28公里,至麻尾火车站36公里。景区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桥,景区之名由是得之。小七孔景区在宽仅1公里、长12公里的狭长幽谷里,集洞、林、湖、瀑、石、水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令游客耳目常新,有“超级盆景”的美誉。现已经向游客开放的景点有铜鼓桥、小七孔古桥、涵碧潭、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野鸭池、龟背山、一龙戏九珠、飞云洞、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鸳鸯湖、卧龙潭、卧龙河生态长廊漂游等。,涵碧潭,拉雅瀑布,瀑宽10米,落差30米,逼近仰视,但见瀑首悬蓝天,旁缀白云,几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势如山倒,吼声状雷,颇为壮观。瀑布腾空

5、喷泻,横向坠落,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68级跌水瀑布,涵碧潭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专家们考证,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倾泻而下,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如匹练飘逸,似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竞领风骚,争奇斗妍,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令游客目不暇接。沿河谷伴梯级瀑布而上,一路但见高山流水、绿树红花,但闻泉鸣瀑响、鸟啾虫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遂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号。,野猪林,是一片典型

6、的喀斯特漏斗森林。从漏斗的底部到天边的山沿,重重叠叠密布丛林。漏斗的下部,几百亩翠竹杂生在树丛中。整个漏斗象一个绿色的旋涡,飘旋在林海之上。漏斗底部的小沟两岸,树木全部往沟中心倾斜,令人费思。更绝的是,所有的树木全身披满絮状松萝,远望如浑身绒毛的野人。,水上森林,亦名瑶池。长约600米,分上下两段。河谷里丛生着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冲涮,河床已没有了一粒泥沙,连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变得“圆滑”起来,但树木却象多情的汉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怀抱里,纹丝不动。美丽的爱情之树四季常青。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人

7、见人叹。,鸳鸯湖,这是由两个大湖、四个小湖串联组成的一个奇妙的水网,是一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处达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错,浓荫围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测,湖水四季恒温。绿岛之间,港汊交错,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狭窄处如水上林荫巷道,开阔处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时分,浓雾似乳,笼罩湖面,朦朦胧胧,愈觉野趣无穷。由是大凡游人慕名来小七孔景区,无不到鸳鸯湖,到鸳鸯湖无不荡舟,荡舟无不掬水打水仗。,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黎平是中国最典型的侗乡。黎平侗乡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25个乡镇,面积4441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少数民族占70.87%,其中

8、侗族35万人,是国家对外开放县,历史、地理上形成侗族中心地区,被誉为“天下侗乡第一县”。县城德凤镇是省级历史文化明城。,侗族大歌,1986年,9位侗族姑娘(其中黎平籍6位,邻县从江籍3位)走出国门,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登上世界乐坛,初次给了世界一个震惊;1988年夏,这6位黎平籍的侗族演员,又随贵州省民间艺术团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远赴意大利、匈牙利和奥地利演出,国外新闻媒体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清泉闪光之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入选中国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前的表演。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歌队选拔的名歌手,将在月日晚为海内外观众献上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蝉之歌。夏日

9、里令人烦躁的蝉鸣之声,却在侗族大歌里被模拟演唱得声声入耳,如同天籁之音。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侯选项目”。经过年的努力,近日,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申遗的成功,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特点,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肇兴鼓楼群,肇兴鼓楼群位于黎平县城南67公里的肇兴乡,共有五座,分布

10、在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以族姓修建。鼓楼始建年代不详,1966年毁,1981年至1983年先后重建。5座鼓楼中以智寨鼓楼最为美观。肇兴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是绝无仅有的。智寨鼓楼重建于1982年,由16根柱子构成骨架,中间四根柱子直贯顶层,四边为12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染方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类似宝塔。鼓楼基面约70平方米,中央设有火塘,四周有长条木凳,供人憩息,或吹笙谈唱,或摆古谈天。该楼为九重檐四角歇山顶,置斗拱,通高14.8米。如意头下各级均为八角形翼角高翘。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芦宝瓶,其翼角塑小鸟,玲珑雅致。鼓楼的檐层辅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狮、虎、凤等。楼内雕梁画栋

11、,书有六幅盈联。正面一至三檐之间塑有“双龙抢宝”。肇兴鼓楼群的仁寨鼓楼高21.7米,为七重檐八角攒尖顶;义寨鼓楼高25.8米,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礼寨鼓楼高23.1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信寨鼓楼高23.9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座鼓楼的彩塑、绘画装饰各有特色。,高屯天生桥,世界最大的天生桥黎平高屯天生桥 natural bridge 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广西鹿寨香桥岩天生桥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广义地说,一切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岩体都可称天生桥。在云南文山的盘龙江上天生桥成串分布,广西也有典型的天生桥 天生桥因地下河流长期侵蚀岩层,导致河流上游及两岸岩

12、石溶蚀、塌陷、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或石块而成,是地下水精工雕刻而成的地质“艺术品”。据地质专家介绍,广西、贵州、云南等喀斯特地貌区是“诞生”天生桥的“多发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舞阳河从苗岭腹地瓮安发源、贯穿了黔东山地后流入汀西沅江,从黄平旧州至镇远城东月亮湾长达95公里的河段为舞阳河风景区,区内有8个著名峡谷。其中,旧州至施秉的头峡、无路峡、老洞峡和观音峡,能称上舞阳山峡,简称“上舞阳”。施秉至外伤远月亮湾的诸葛峡、龙王峡、西峡和东峡,通称下画阳山峡,简称“下舞阳”。在这两段风景名胜区内,湾多、难险、峰奇岩异瀑飞洞深、竹木茂密。沿河上下200多道湾,湾湾有景;200多个滩滩有趣。,1988年即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舞阳河风景区,除干流峡谷外,还有诸条风光特别优美的支流峡谷,有梯级跌泉瀑布的高枯溪;有九寨沟式钙华景观的小塘河;有著名风景区云台山的杉木河等。与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相距不远的铁溪,山水特别清幽,早在500年前的明代中叶就成了旅游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