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22789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98P)(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消化管的粘膜腺体,消化系统,功能: 消化、 吸收、 排泄、 解毒、 内分泌.,胃的解剖图( Anatomy of the stomach ),胃体,贲门,胃窦,幽门,胃底,胃小弯,胃大弯,胃的组织构造,第1节 胃 炎一、概念:胃炎是发生于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二、急性胃炎1、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原因:刺激性饮食,药物,应激反应,毒物腐蚀,急性感染等。发病机制:直接损伤或胃粘膜急性缺血、缺氧所致2、病理变化:病变范围一般

2、比较广泛,但多局限于粘膜层。胃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严重者粘膜坏死、糜烂、广泛性出血,甚至形成溃疡和穿孔。,3、类型:(1)、急性卡他性胃炎:又称单纯性胃炎,多因急性感染、大量饮酒等所致。病变特点为胃粘膜充血,大量的炎性渗出。(2)、急性腐蚀性胃炎:多因吞服强酸、强碱或蛋白质凝固性腐蚀剂等所致。病变特点为胃粘膜成片坏死,表面结痂或脱落形成溃疡,严重者穿孔。(3)、急性出血性胃炎:多因服用刺激性药物、过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应激反应或暴饮暴食等所致。病变特点为胃粘膜糜烂和广泛性出血。 4、病理临床联系:主要症状: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呕血。,三、慢性胃炎1、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病因

3、: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药物,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等。发病机制: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病理变化及类型:(1)、慢性浅表性胃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类慢性胃炎,纤维胃镜检出率达20%40%,病变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窦部最多见。肉眼观(胃镜检查):病变粘膜充血、水肿,表面可有灰白或黄白色的粘液渗出物覆盖,使粘膜变浑浊,失去光泽,可有点状出血或糜烂。镜下观:炎性病变仅限于粘膜浅层,呈灶性或弥漫性分布。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时可见粘膜小出血灶以及浅表上皮坏死、脱落。,(2)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变是胃粘膜腺体减少或

4、消失而导致粘膜萎缩变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瘦、贫血等症状。 病因及分类:分为A、B两型。 A型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多发生在胃体部,病人血中查到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这些抗体具有细胞毒性,能破坏腺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及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常伴恶性贫血 B型胃炎:又称单纯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多见,多发生在胃窦部,其病因可能与吸烟、酗酒或滥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关。与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有关,且与胃癌发生有关。 病理变化:肉眼观(胃镜检查):胃粘膜皱襞浅细或消失,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与周围正常胃粘膜分界清楚。正常胃粘膜的橘红色消失,代之呈灰色或灰绿色。 镜下观:粘膜层变薄,腺上皮萎缩,腺体

5、变小或消失,肠上皮化生或幽门腺上皮化生,间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3.病理临床联系:患者常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胃腺上皮萎缩,壁细胞、主细胞减少或消失,从而导致盐酸和胃蛋白酶减少所致。当有肠上皮化生时易发生癌变。临床诊断主要手段是胃镜检查与活检。,第2节 溃 疡 病 一、概述: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的疾病。亦称慢性消化性溃疡 。 1、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胃溃疡进食疼痛,空腹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疼痛,进食缓解。 2、嗳气 、返酸、呕吐。 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2050岁多见,男女,十二指肠溃疡多见,占70%,

6、胃溃疡占25%,复合性溃疡占5%。,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1)胃酸的自我消化作用: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自身组织,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2)、屏障破坏:正常屏障:被覆上皮,粘液层(0.52.5mm),HCO3- (3)、HP感染,神 经 内 分 泌 失 调,精神因素(紧张、忧虑、激动等)引起皮层功能紊乱 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 迷走神经功能失调 下丘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 兴奋性增高 兴奋性降低 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胃蠕动加快 胃蠕动减慢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4)遗传因素,患者20%50%有家族史,其子女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23倍。 O型血者发病率为1.52倍。,三、病 理 变 化,1、部位

7、:胃溃疡:胃窦部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部 2、肉眼(胃镜):单个,圆形或椭圆形, 深及肌层甚至浆膜。溃疡边缘整齐, 如刀割状,底部平坦而干净。周 围粘膜以溃疡为中心呈星芒状。 胃溃疡:直径2cm 以内,贲门侧较深 呈潜掘状,幽门侧较浅,呈阶梯状暴露。 十二指肠溃疡:直径1cm以内。,胃溃疡病,3、光镜:溃疡由四层结构组成: 炎性渗出:白细胞、纤维素等。 坏死组织:无结构的坏死组织、细胞碎片。 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 瘢痕组织: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纤维细 胞,并可见增生性动脉内膜炎, 神经纤维小球状增生 。,胃溃疡病,四、临床病理联系: 1、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胃溃疡

8、进食疼痛,空腹缓解;可能是由于进食后食物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刺激溃疡面及局部神经末梢,引起胃壁平滑肌痉挛所致。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疼痛,进食缓解;可能是饥饿或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刺激溃疡面及局部神经末梢引起,进食后胃酸被稀释,对溃疡的刺激减少而疼痛缓解。疼痛多为钝痛、刺激或烧灼痛,持续时间不等。初春秋末易发作。2、嗳气、返酸、呕吐。由于幽门括约肌痉挛及食物在胃内滞留,消化不良,发酵产气,引起上腹饱胀和嗳气;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括约肌痉挛、胃逆蠕动,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和口腔引起烧灼感或吐酸水。,五、结局和合并症,愈合 出血(最常见10%-35%):大便潜血或呕血、黑便

9、穿孔(最危险5%):多见于十二指肠前壁溃疡 引起腹膜炎 幽门狭窄(3%):水肿、痉挛、瘢痕收缩使幽门狭窄 癌变:1%以下,见于胃溃疡病。,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区别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 低,不超过1/3 高,2/3以上 好发部位 胃小弯近幽门处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直径 2CM以内 0.51CM 溃疡深度 深 浅 疼痛规律 进食-疼痛-缓解 疼痛-进食-缓解 疼痛部位 剑突正中偏左 剑突正中偏右恶变率 高 极少,良、恶性溃疡的大体形态区别 胃溃疡 (良) 胃癌(恶)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 或火山喷口状 大小 直径一般2CM深度 较深 较浅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底部 较平

10、坦、坏死少 凹凸不平, 有坏死、出血周围粘膜 粘膜皱襞向溃疡, 粘膜皱襞消失 集中呈放射状排列 结节状增生,第3节 病毒性肝炎,一、概念: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肝实质细胞变质为主的炎症。 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腻、乏力、肝大、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及黄疸。 发病无性别差异,各年龄均可发病,多为散发,偶尔流行。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病原体:各型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庚等类型),2、发 病 机 制,肝细胞损伤机制(HBV为例) Dane颗粒:直径42nm HBsAg: D20nm, 有抗原性,无感染性 HBcAg: D28nm,有抗原性,有

11、感染性 HBeAg:活动性的标志。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 主要因素. 靶抗原主要是HBsAg、HBcAg和肝细胞膜脂蛋白。,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与免疫反应的程度及病毒量有关: 1、病毒量少、免疫反应正常者则发生急性肝炎; 2 、病毒量少、免疫反应低下者则发生慢性肝炎;,3、病毒量多、免疫反应强者则发生重型肝炎;,4、病毒量少、免疫反应耐受或缺陷者则为病毒携带者。,三、基本病理变化,变质: 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 肝细胞水样变性(诊断依据) 嗜酸性小体形成 点状坏死 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 渗出:主要是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渗出。 增生:间质反应性增生(纤维组织和枯否细胞) 肝细胞再

12、生和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疏松化: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 气球样变: 进一步肿大呈圆形,胞浆几乎透明 电镜:ER扩张、囊泡化、核糖体颗粒脱失,MC肿胀,嵴断裂 肝细胞嗜酸性变: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增强 嗜酸性坏死:胞浆皱缩,核消失,呈均一浓染的圆形 小体 肝细胞溶解坏死: 由气球样变发展而来。,1、肝细胞变性坏死,点状坏死:1几个肝细胞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界板处的肝细胞呈灶状坏死。 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带状肝细胞坏死。 亚大片坏死:肝小叶的大部分细胞坏死(1/3-1/2),但有部分肝细胞残留。 大片坏死:几乎全小叶

13、肝细胞均发生坏死,仅有小叶周边少量肝细胞残存。,肝细胞的坏死,肝小叶,肝细胞水样变性和小灶状坏死,界板的坏死和桥接坏死,2、炎 细 胞 浸 润,汇管区及小叶内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少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3、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反应。增生的Kupffer细胞突出于肝窦或脱落于窦腔成为游走的巨噬细胞,吞噬各种坏死碎片或异物。 贮脂细胞增生: 储存和代谢Vit A,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可转 变为纤维母细胞,促进肝纤维化和肝硬变。 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及坏死区内。 肝细胞再生:体大、双核、胞浆嗜碱性。结节状再生。,四、临

14、床病理类型,病原学:感染病毒类型 病理学:肝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 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 网状支架及界板破坏的程度 临 床:发病缓急和病情轻重,按临床分型,1.普通型 2.重 型,1.1.急性黄疸型肝炎 1.2.急性非黄疸型肝炎 1.3.慢性迁延型肝炎 1.4.慢性活动型肝炎,2.1.急性重型肝炎 2.2.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普通型肝炎(多由HAV引起),病理(镜下)肝细胞广泛变性,气球样变性,嗜酸性变,点状坏死,嗜酸性小体形成,慢性炎细胞浸润。黄疸型可见胆汁淤积现象 ( 肉眼)肝脏肿大,充血 ,表面光滑。 临床: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呕吐。 肝大、压痛、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 黄疸型

15、(皮肤及巩膜黄染) 和无黄疸型(我国多见) 预后:6月1年内恢复。 约10%转为慢性(主要乙型)。 0.1%1%转为重型。,急性肝炎(一),急性肝炎(二),急性肝炎(三),慢性普通型肝炎(HBV、HCV),病程1年以上,80%以上为乙肝 慢性持续性(迁延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理:(镜下)肝细胞病变比急性轻 肝细胞轻度变性坏死,界板无破坏 Kupffer 细胞增生活跃 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 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肉眼) 肝脏肿大; 轻度充血; 表面光滑 临床:病程长(1年以上),但表现轻微,反复发作 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变化。 预后:发展慢,预后好,绝大部分(3-5年)可恢复。 少数转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持续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病理(镜下)肝细胞广泛而严重的变性坏死 (碎片坏死、 桥接坏死)网状支架破坏 汇管区及坏死区慢性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增生的纤维组织伸向肝小叶内。 毛玻璃样细胞:HbsAg (肉眼)肝脏肿大,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质地较硬 临床:约10%由急性转来,多由乙型感染。 肝功能持续异常。 预后:病变静止,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反复发作,发展成门脉性肝硬变。,慢 性 活 动 性 肝 炎,毛玻璃样细胞,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