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21964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eek1 人间正道是沧桑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宋词人文解读李康化 博士,人间正道是沧桑,唐诗繁荣的表现和原因 唐代出现了风行当时、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出现了由以志鬼神之怪为主转向以传人事之奇为主的传奇小说, 而且还从民间产生了“曲子词”这样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 唐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繁荣的最高峰, 唐诗也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人间正道是沧桑,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鲁迅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 大可不

2、必动手。”(鲁迅书信集),人间正道是沧桑,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鲁迅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 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正文,唐诗繁荣的两个主要表现: 1、创作队伍庞大, 创作成果丰硕 今存唐代诗人诗作的总数至少有3千余家、5万余首 2、体裁大备, 名家辈出, 流派众多, 风格各异 诗体、作家、流派、风格, 是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繁荣与否的几个重要“参数”,正文,1、丰裕的经济基础 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

3、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正文,2、清明的政治环境 文化政策: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融,符合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适应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王朝文化的发展。 帝王爱好: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文禁松弛: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正文,3、风行的诗赋取士 唐朝以进士科取士,作诗成为取禄利的正路,后来甚至非科第出身的人不得为宰相。因此,唐代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只有好不好的区别,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元辛文房唐才子

4、传录唐代诗人二百七十八人,其中进士及第者一百七十一人,占总数的一半多,考取其他科目或应考而未取者尚不在内,可见科举势力之大。 科举制度推动了文人去广泛涉猎典籍,增强文化修养。这样就刺激了各类教育的空前发展,也就扩大了诗歌的群众基础。,正文,4、活跃的社会思想 有唐一代的社会思想,总的来说是比较开放和活跃的,这是基于上升、变革时期的社会形势,也和唐王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思想政策有关。 侠、儒、释、道四股思潮贯穿于唐代社会,它们分别在唐诗的风骨、兴寄、兴象、文辞等方面得到了显影。 儒、侠二者在社会思潮总体中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宗儒,大体上指明了唐人的政治方向;任侠,则更多地显示了唐人的人格精神。两者

5、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合成唐人思想的主干。,正文,5、深厚的文化积累 唐代诗人创立了一代新风,是建立在多方面地继承既有的优良文学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就文学传统的积累而言,总是后来居上的,但不等于说后一代的创作成果定然超胜前代。唐代诗人接受了深厚的传统,这是唐代诗歌繁荣兴盛的必要条件。不过宋诗未必定然优于唐诗,明清诗更未必优于宋诗。庸俗的进化论在这里是全然不适用的。 唐代诗人对于文学传统的态度,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叫做“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之六)。,正文,6、庞大的寒士群体 唐代文学的作者是以“寒士”为主体的。 “寒士”在唐代是一个比较宽泛而流动的范畴,大致上指

6、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却可以包容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如 “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初唐四杰就是寒士诗人。 寒士在唐代虽仍遭受压抑,却不再是毫无政治独立性与主动性可言的附庸,他们构成了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能动的力量。也正因此,寒士的文学最终能够取代贵族文学,从而占据主导地位。,正文,将唐朝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始于严羽沧浪诗话,并沿用至今。不过,这与历史上的分期并不相同,即“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钱钟书谈艺录),正文,王国维:故天水一朝人智力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从

7、文化角度看,唐朝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上升期,而宋朝则是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的定型期、成熟期。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文化性格,宋朝都有其独特的面貌,可以说,这是一个世俗与雅致并存,内省而又广大的朝代。,唐代牡丹:风神情韵,宋代梅花:内敛淡雅,正文,宋代的哲学思维更通向人类的心灵世界 宋代文人在内在精神领域中的独立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宋人遨游于精神领域,习惯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主体,至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而内省与思辨是宋代文学的特征之一。 宋诗特色(注重筋骨思理) 宋代的理学(对于精神领域的探索),正文,同写庐山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8、,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洒脱高远,美在情辞,“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意思深刻,以气骨见长,含哲思,正文,词起源于隋唐之际,是一种音乐文学 雅乐 清乐 宴乐,正文,城市化带来的世俗化 中国古代有几个商业相当繁荣的时期,南朝、宋朝及明朝,其三者之间均有渊源关系。 随着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具有区域经济格局的城市群也产生了。宋朝12%即二百万户以上的户口居于城市内,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市民阶层,使市肆风俗的文化在宋朝风行起来。,正文,宋代的城市生活是商业为基质的城市市民的生活,是充满都市流

9、行文化色彩的。而词作为当时的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也与人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清人周济曾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介存斋论词杂著)。 宋代文学之俗这个“俗”是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代表的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排斥的民间文化的新兴,宋词之俗是世俗的俗,这种世俗性正是词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本质所在。对于宋词这种世俗文学而言,不论语辞的典雅与否、技巧的纯熟与否、意象的精巧与否,都只是外在的表象。,正文,娱乐宴饮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宋代文人尤是辗转其间,乐此不疲。江南城市自六朝后歌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发达,使文人冶游成为当时的风俗。词在宋代都是为了配合歌唱倚声而作

10、,现存的不少传世之词作即诞生于宴饮场合。据研究者对柳永、晏殊、张先、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周密、刘辰翁、张炎等12位词人的词作统计,他们共存词2984阙,其中宴饮词为308阙(包括茶词、酒词与汤词),占全部作品的10%强。,正文,江南化带来的清丽化 人们常以淮河为界,划分为江南与江北两大文化区域。 清孔尚任云:“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则灵,得其泉脉则秀,得其冈陵则厚,得其林莽烟火则健。凡人不为诗则已,若为之,必有一得焉。”(古铁斋诗序)民间也向来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正文,这里所说的江南,主要指宋代称为“两浙路”的江苏南部、浙江全省以及安徽东南

11、小部地区。 江南水土以富饶温润著称。生活在山清水秀之中的人们自然也濡染了这种灵秀之气,而江南水乡又让水的外柔内韧、以物赋形的特点渗入人的性格中,形成了独特的江南人文精神。 据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占籍考,宋代词人有词流传且有籍贯可考者,共734人,其中地属江南的浙江200人,江西120人,福建91人,江苏71人,四地词人所占比例高达65.7%。,正文,词人的江南化与南宋定都临安有很大关系,因为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文人活动区域也随之遍布临安周边。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则在于江南风光旖旎、气候适宜,建筑风格雅致精巧。在这个人杰地灵的环境中,文人中盛行清游、冶游之风。且这种小桥流水、花前月下与词的质地相合

12、,适于吟咏。 词人最常游历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江西,而最常为词人所咏之十大名胜分别是:临安府西湖、建康府城、平江府垂虹亭与姑苏台、镇江多景楼、严州钓台、太平州蛾眉亭、绍兴镜湖与蓬莱阁、鄂州南楼与赤壁、岳州岳阳楼与潭州定王台、隆兴府滕王阁与福州西湖。,正文,在宋词中,忆江南词不在少数。此词牌亦名望江南、梦江南、梦江梅等,白居易题之为忆江南,突出了对江南美景的追忆之情。 皇甫松有梦江南二首,其一云: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江南梅熟日”、“吹笛雨潇潇”,用简洁的写意笔法勾勒出一幅江南梅雨时节烟雨朦胧的中景水墨,空濛氤氲中透出一丝轻愁。,正文,全

13、宋词收王琪词作11首,其中10首为望江南,均为双调五十四字,分咏江南柳、酒、燕、竹、草、雨、水、岸、月、雪,风格柔婉,颇具江南意蕴: 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沉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 梅雨是江南地方独有的气候特征,“风送满长川”一语道尽江南梅雨的轻细与柔润,与“飘洒正潇然”相对应。,正文,同王琪的十首望江南相似,潘阆曾写过咏杭州诸景的酒泉子十首,首句以“长忆”开头: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正文,宋词中除了直接抒写江南风物的作品,还有不少作品带有明显的南方化倾向, 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词作写于开封,却完全是一种江南情致: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