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

上传人:知** 文档编号:145016877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OE 20.7-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7部分:牡蛎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07.060A 45T/CAOE 20.7-2020团体标准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 7 部分:牡蛎礁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astal ecosystem Part 7:Oyster reef2020-05-06 发布2020-05-06 实施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发布T/ CAOE 20.7-2020目次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规定1 4.1 工作程序1 4.2 质量控制1 4.3 调查方案设计1 4.4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1 4.5 资料和

2、成果归档2 5 现状调查内容2 6 现状调查方法2 6.1 调查要求2 6.2 调查方法3 7 生态状况评估4 7.1 评估指标4 7.2 参 照系5 7.3 评估方法5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牡蛎礁调查要素记录表10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部分评价指标赋值方法16 参 考 文 献17 II前言T/CAOE 20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分为 10 个部分:第 1 部分:总则;第 2 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与现状核查;第 3 部分:红树林;第 4 部分:盐沼;第 5 部分:珊瑚礁;第 6 部分:海草床;第 7 部分:牡蛎礁;第 8 部分:砂质海岸;第 9 部分:河口;第 1

3、0 部分:海湾。本部分为T/CAOE 20 的第 7 部分,与第一部分配套使用。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提出。本部分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归口。1 范围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 7 部分:牡蛎礁11本部分规定了牡蛎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的一般规定、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生态状况评估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海岸带牡蛎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

4、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 2 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 12763.4 海洋调查规范 第 4 部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 6 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10 海洋调查规范 第 10 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T/CAOE 20.1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部分:总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牡蛎礁 oyster reef由活体牡蛎、死亡牡蛎的壳及其它礁区生物共同堆积组成的聚集体。3.2牡蛎礁生态系统 oyster reef ecosystem栖息于

5、牡蛎礁的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3.3牡蛎礁斑块面积 oyster reef area牡蛎礁占地面积的总和。3.4牡蛎礁区 oyster reef footprint由一个或多个相对集中的牡蛎礁斑块外围线包围形成的区域。3.5牡蛎补充量 oyster recruitment单位面积内牡蛎稚贝的数量。4 一般规定4.1 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按照T/CAOE 20.第 5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4.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按照T/CAOE 20.中 4.3 规定的要求执行。4.3 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按照T/CAOE 20.第 6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4.4 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调查与评估报告编

6、制按照T/CAOE 20.中 9.1 规定的要求执行。4.5 资料和成果归档资料和成果归档按照 T/CAOE 20.第 10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5 现状调查内容牡蛎礁生态系统调查内容包括牡蛎礁、生物群落、环境要素及威胁因素,调查内容、调查要素、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见表 1。根据调查目的和评估需求,可选择不同调查要素进行调查。表1 牡蛎礁生态系统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内容 调查要素 调查方式 调查方法 牡蛎礁 礁体:牡蛎礁斑块面积、礁体高度 现场调查 见 6.2.1.1 牡蛎:物种、密度、补充量、活体壳高、干肉重和干壳重 现场调查 见 6.2.1.2 生物群落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密度 现场调查 按

7、GB/T 12763.6-2007 执行 浮游植物:种类、密度 环境要素 水环境:水温、盐度、流速、溶解氧、pH 值 现场调查 水温、盐度、流速按 GB/T 12763.2 执行,溶解氧、pH 值按GB/T 12763.4 执行 底质环境:底质类型 见 6.2.3.2 威胁因素 自然因素:捕食者、竞争者 资料收集 现场调查 见 6.2.4 人为因素:捕捞、滤食性贝类养殖、海洋工程、污染排放 资料收集 社会调查现场调查 6 现状调查方法6.1 调查要求6.1.1 调查区的选择调查区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 收集历史资料,将牡蛎礁保护区、历史牡蛎自然分布区作为调查区域;b) 参考以往项目调查成果

8、,将底栖生物采样中牡蛎数量较多的区域作为调查区域;c) 访问沿海群众和渔民,将牡蛎捕捞区、牡蛎养殖区、牡蛎苗种采集区作为调查区域;d)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潜水采样,将有牡蛎集中成片分布的区域作为调查区域。6.1.2 断面和站位布设6.1.2.1 断面布设断面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 布设断面时,应在空间上涵盖整个调查区域,布局均衡,能够反映调查区内牡蛎礁的不同生态状况;b) 在潮间带布设断面,走向应垂直于海岸,断面位置应有陆上标志;c) 每一个调查区,根据牡蛎礁分布区域及面积布设不少于 3 条断面。6.1.2.2 站位布设站位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a) 站位分布应保持一定的均匀性,各个方位、不同

9、的水深均有站位分布;b) 在潮间带调查区,应依据潮带划分布设站位,通常高潮区布设 1 个2 个、中潮区布设 3 个、低潮区布设 1 个2 个;c) 在潮下带调查区,应采用网格状均匀定点法布设站位,站位的数量根据牡蛎礁斑块面积、分布而定,原则上调查站位的间隔不低于 1km。针对断面无法覆盖的牡蛎礁斑块,应单独布设站位;d) 确定站位后,应按站序测量、记录各站位地理坐标,以便进行长期监测。6.1.3 调查时间与频次调查时间根据不同海域的牡蛎物种而定,原则上每年集中调查 2 次,时间设定在牡蛎排放期(一般在春末夏初)和当年生长季节结束(一般在冬季)。牡蛎补充量调查时间根据不同的牡蛎物种单独设定, 应

10、安排在牡蛎排放高峰期结束 3 个月后。6.2 调查方法6.2.1 牡蛎礁6.2.1.1 礁体6.2.1.1.1 牡蛎礁斑块面积潮间带可采用无人机航拍或测距轮调查每个牡蛎礁斑块的面积。潮下带可采用声纳法调查每个牡蛎礁斑块的面积。声纳调查按照 GB/T 12763.10 规定的要求执行。野外调查结束后,采用 GIS 平台对野外调查的图像进行空间分析,勾绘牡蛎礁分布范围,计算牡蛎礁斑块面积。6.2.1.1.2 礁体高度礁体高度为礁体相对于周围底质的高度,应沿礁脊方向或长轴中心线方向进行测量。潮间带牡蛎礁高度调查采用人工测量方式。礁脊长度大于 200m 时,每隔 20m50m 测量一次;礁脊长度小于或

11、等于 200m 时,每隔 5m10m 测量一次。现场调查记录在附录A 表 A.1 中。潮下带牡蛎礁高度调查采用多波束或单波束,结合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辅以钻孔验证。具体按照 GB/T 12763.10 规定的要求执行。6.2.1.2 牡蛎6.2.1.2.1 样方采集潮间带样方采集,每个站位取不少于 3 个 25cm25cm 的样方,按照GB/T 12763.6-2007 第 12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潮下带样方采集,采用潜水方式,每个站位取不少于 3 个 25cm25cm 的样方。6.2.1.2.2 物种鉴定将采集的牡蛎带回实验室,根据分布区域、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结合分子手段鉴定牡蛎物种。调查

12、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A 表 A.2 中。6.2.1.2.3 密度统计样方内活体牡蛎数量,换算为单位面积数量。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A.2 中。6.2.1.2.4 补充量统计样方内壳高小于 20mm 的活体牡蛎(含成体牡蛎壳上固着的牡蛎稚贝)数量,换算为单位面积数量。也可采用 25cm25cm 的挂板调查,选择牡蛎排放高峰期前挂放,排放高峰期结束 3 个月后回收,调查细节按照GB/T 12763.6-2007 中 13.2.1 的要求执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A 表A.2 中。6.2.1.2.5 活体壳高每个站位选取 1 个样方,使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个活体牡蛎壳高,按 5mm 的差值分

13、别统计数量。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A 表A.2。6.2.1.2.6 干肉重和干壳重在采集的每个样方中随机选取 3 个5 个成体牡蛎,撬开贝壳后,取软体部烘干至恒重,称干肉重(g)。清除牡蛎壳上的寄生物和杂质,烘干至恒重,称干壳重(g)。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A 表A.3 中。6.2.2 生物群落6.2.2.1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和密度,以反映牡蛎礁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采集样方内所有大型底栖生物,并进行分类和计数。为弥补因面积限制造成种类不全的缺陷,在各站位周围进行定性标本的采集。潮间带区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按照 GB/T 12763.6-2007 第 12 章规定的要

14、求执行。潮下带区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按照GB/T 12763.6-2007 第 10 章规定的要求执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A 表 A.4中。6.2.2.2 浮游植物调查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具体调查按照 GB/T 12763.6-2007 规定的要求执行。6.2.3 环境要素6.2.3.1 水环境水温、盐度、流速的调查按照 GB/T 12763.2 规定的要求执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A 表A.5中。溶解氧、pH 值的调查按照GB/T 12763.4 规定的要求执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记录在附录 A 表A.5 中。6.2.3.2 底质环境现场判别底质类型,分为硬相底质(岩石、生物礁体、混凝土等)和软相底质(泥滩、泥沙滩、沙滩等)。调查结果记录在附录 A 表A.5 中。6.2.4 威胁因素6.2.4.1 调查方式威胁因素调查可采用资料收集、社会调查或现场调查的方式。海洋生物现场调查按照 GB/T 12763.6-2007 的要求执行。鸟类现场调查按照 HJ 710.4 规定的要求执行。调查结果记录在附录 A 表 A.6 中。6.2.4.2 自然因素6.2.4.2.1 捕食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