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简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

上传人:g**** 文档编号:145011819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简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简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简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简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盗传必究简述题1简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答: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不耕而食”成为可能。(5分) 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便凭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5分) 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士于是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入了历史舞台。(5分) 2简述魏晋时代“人性的自觉”的文化特征。 答:魏晋时代,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

2、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清谈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无不体现出魏晋时人张扬的个性。(10分) 在审美追求上,魏晋艺术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气韵生动”,而不是合乎古范。如顾恺之的绘画,陶渊明的诗,王羲之的书法,世说新语中的名士无不体现出他们各有千秋的个性特征。(5分) 3简述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3分)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

3、”的封建秩序。(3分) 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3分) 再次,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积极的因子。(3分) 此外,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3分) 4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表现为三点:其一,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3分)其二,西学传人的内容广泛和丰富。(3分)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3分) 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戌变法、

4、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走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6分)5简述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 答: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是入微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既是由那些文化原典所浇铸。(5分) 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那些文化原典的表现。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仁爱”、“博爱”、“仗义”、“忠诚”等,都可以从先秦的文化原典中找到根源。(5分) 因而对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接受和辨析,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之进行改造更新,才能有利于我们的文化建设。这就是学习和阅读文化原典的重要意义。(5分) 6简述唐代

5、文化的主要成就。 答: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寒士崛起,并因而在各个文化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创造出一代辉煌的文化。 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以诗歌和书法最具代表性。崛起的寒士们以一种经天纬地的豪情和大气受容、改造前此以往的诗歌传统,形成一种“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全新的唐诗气象。诗至唐代,无论其内容,风格、形式、技巧,都已全面成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5分) 跟唐诗一样,浸染着饱满的时代精神的唐代书法,也集中反映了唐帝国文化的物质所在。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奔放不羁,最能反映唐代书法的精髓和气质。草书之外,篆、行、楷诸体都各有大家,如唐诗的众体兼备一样。(5分) 诗(文)、书之外,唐代的音乐、舞蹈、

6、绘厕、建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5分) 7简述南宋文化中心南移的表现。 答: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北宋以前的学术中心,主要集中于洛阳及关中等黄河流域,但那时南方学术气氛已日渐浓厚起来,江西、福建各自成为文化中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都出自江西。南宋时,福建更成为学术中心。(5分) 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从仁宗皇帝开始兼收博采,用人不分南北。南宋之后,整个国家偏隅江南,朝堂之上,更是南人的天下了。(5分) 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都城杭州与苏州成为事实上的南宋文化中心。而原来

7、洛阳及关中等地,由于金统治者文化上的相对落后,因而无法跟“杭州一苏州”这一南方文化轴心相比。这也就使南方文化更显示出优势文化的特色来。(5分) 8简述明代知识分子对西学传人的几种不同态度。 答:明后期以耶稣会士为载体,西方科学、哲学、艺术传人中国。 对待西学的传人,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以徐光启为代表,为西学所吸引,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主张全面接受西学。(5分)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防”,主张禁绝西学。(5分) 在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以方以智为代表,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

8、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神学的伪妄。(5分)9简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答: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不耕而食”成为可能。(5分) 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便凭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5分) 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士于是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人了历史舞台。(5分) 10简述唐代科举制的特点。答:唐代统治者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

9、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5分) 唐代科举与后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并不在一次考试的成绩,而在于平时的声誉。这既迫使考生在科考之前就要漫游天下以激扬身价,结交豪俊名流以求延誉,使唐代士人从一开始就离开象牙塔,步人壮阔的社会生活,多方面体验人生,铸造其雄视百代的阔大胸襟。另外,也迫使主考官员注意社会公识和舆论,以显示他的识贤和得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荡出唐代士人壮浪豪纵的英发之气。(5分)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

10、治关怀的无秩状态。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挂起钩来,在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5分) 11简述古代中国文化南移的过程。 答: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历史上,文化南移运动有三个十分集中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中原文化随之南播,打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面。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5分) 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割据和政局动荡,使士民再次大规模南迁。此消彼长

11、,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埋下伏笔。(5分)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5分) 12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表现为三点: 其一,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3分) 其二,西学传人的内容广泛和丰富。(3分) 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3分) 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走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6分)13简述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原

12、因。 答: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5分) 一是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这主要体现在战国后期出现的易传和吕氏春秋中。(5分) 二是政治原因。秦王朝统一六国,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之术,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文化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以制度文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而这样的制度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趋于统一。(5分) 14简述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答:唐代文化,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3分) 域外文化大量涌入以长安为中心

13、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7分) 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兼容性又是其

14、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5分)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 15简述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答:理学,是两宋理学共同努力而创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辩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3分) 更深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对理学的贡献有二:第一,他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释老,创造性地构制出太极图说,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显示出理学的伦理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者是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象数演化的范畴,

15、构造出一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4分) 理学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弟则第一次将“天理”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理学确立了“理”本体。构筑起理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体系。(4分)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朱熹将形而上的“理”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后儒士的内省性人生特征的发展趋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