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最新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001201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DF 页数:105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最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最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最新版)(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9 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22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北京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4 题。 (共 7 分)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 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 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 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 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

2、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 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 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 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的读书 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 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 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 杰出的 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 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才会不 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在循序渐进的阅读

3、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 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 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 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 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 “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 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22 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 (限 12 个 字以内) (2

4、 分) 23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甲】第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 做证明。 24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 说明理由。 (3 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2 22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23乙 24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 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

5、解与体会, 可以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这一观点与文 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 加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吏加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意一致, 所以我认为第一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 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 得。”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的过程中才 可以达成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所学习的內容, 也就保证了我们的阅读是有收获的, 反 之如果

6、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就公囫囵吞枣,导致阅读没有收获,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 助于理解文章 【甘肃省天水市】 五、课外阅读与理解(五、课外阅读与理解(15 分)分) 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 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 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 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 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 ; 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

7、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 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 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 皆名落孙山,直到 40 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 后来被人誉为 “天才军事领袖”。 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 他先是抱病、 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 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 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 捍卫了中国 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

8、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 1917 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 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 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 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 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 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 光辉榜样。他在求学

9、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 3 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 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 1917 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 900 多里, 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 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 年至 1920 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 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 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 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 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 靠工农、走

10、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 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 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6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27第段与第段能不能调换?为什么?(3 分) 28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

11、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9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立志”的理解。 (3 分) 25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分) 2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 分)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 出过重要责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 分) 27不能调换(1 分)因为第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段 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

12、立了榜样。 第 5 段第一句是过度句, 承接了第 4 段内容,引出了第段的论述。 (2 分) 28C(3 分) 29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 分) 【广东省深圳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013 题。 (10 分) 涵养几分静气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 ; 等 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 : 我就安静地坐着, 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 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

13、方能寻觅解决之 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 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 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 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 每临大

14、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 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 书 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 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 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 失 ; 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 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 波 ,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 ,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 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 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 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 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 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 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