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最新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000911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最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最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最新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摘要: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第一次在与“道”的内在关联中考察了“为”的问题,指认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的“有为”本性,而且还提出了包含着丰富原始历史底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由此为中国哲学人为践履精神的形成奠定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坚实起点关键词:老子 辩证 哲学 无为一:老子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

2、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二:“无为”的本义我们可以从道家的初级观念“道”来理解无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超越常识,超越经验的,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3、。如果我们从常识、经验的角度去理解,则永远无法领会道的精深与奥妙。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我们可以大致有些眉目,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

4、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1P2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

5、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1P34“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如此深刻地揭示大自然在“无为而无不为”之中的创造生化,似乎不是出于“为自然而自然”的好奇心;因为他并没有进一步去具体考察大自然是怎样在“无为而无不为”之中生化养育了天地万物的内在机制问题,而是从“道”的本质特征中直接就推演出“人”的存在范式,明确要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按照这一要求,人首先应该像道那样坚持“常无为”。所以老子曾反复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当然,老子要人“无为”,也不是断然主张人们根本不去从事任何创造制作活

6、动,而是热切希望人们像道那样无目的无意图地从事创造制作活动。因此,老子不仅强调“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十九章),而且号召“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一方面要求人们削弱那些旨在产生“目的意图”的“心”、“志”动力,另一方面却又鼓励人们加强那些旨在从事“创造制作”的“腹”、“骨”实力。按照这一要求,人在像道那样坚持“常无为”的基础上,还应该像道那样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即最终使自己的一切创造制作活动都能够达到合目的合意图的理想境界。所以老子曾反复指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这里所谓的“无败”、“无失”,显然就是意指人的无目的无意图的创造制作活动,能够像

7、道那样在合目的合意图中顺利取得成功。 老子又进一步将人的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存在范式落实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试图全方位地具体阐发“人法道”的哲理内涵。首先,在对待自然万物方面,老子明确要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换句话说,人只有“无为”于“物”,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的目的。其次,在对待个体发展方面,老子明确要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换句话说,人只有“无为”于“私”,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成其私”的目的。最后,在对待社会治理方面,老子明确要求“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主张“我无为而

8、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换句话说,人只有“无为”于“治”,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成其治”的目的。严格说来,老子哲学陷入的这些深度悖论,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那种肤浅荒谬的自相矛盾,因为它们实际上体现着人与大自然之间围绕着“为”所展开的深刻辨证关系:一方面,人作为大自然本身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始终与在“无为”之中进行创造生化的大自然保持着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人所特有的“有为”本性又与大自然的“无为”之道正相反对,以致常常导致人与大自然之间严峻的对立冲突。从中国哲学所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的视角看,这种深刻张力其实就是人与大自然之间一切现实矛盾的终极源泉。结

9、果,老子哲学对于中国哲学乃至人类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可以说就在于它从“为”的角度出发,第一次以深度悖论的形式,充分地展现了无为之“道”与有为之“人”之间的深刻张力。综上所述,老子虽然明确倡导“无为”,但并没有以纯粹否定的态度一笔勾销有关“为”的哲学问题;相反,至少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显然为自觉地确立中国哲学的人为践履精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一,老子第一次在与“道”的内在关联中,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为”的问题;第二,老子不仅为“道”界定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本质特征,而且也为“人”设立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范式;第三,老子虽然主张“无为”,对于从事有目的有意图的人为活动持否定的态度,但他不

10、仅在论及人的现实存在时指认了人实际具有的“有为”本性,而且在论及人的理想范式时也肯定了“无不为”的积极意义;第四,老子第一次通过揭露“人为”和“智慧”的种种深度悖论,从“为”的视角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种种深刻张力;第五,老子第一次通过提倡“法道”和“知常”(尽管它们又陷入了“为无为”和“知不知”的深度悖论),试图找到一条消解这些深刻张力的途径;第六,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范式,从“为”的视角深刻地映射出原始人的现实存在,概括了原始人的时代精神,凝聚着原始人的历史底蕴。在我们继承和发扬“无为而治”的思想时,也应该扬弃它其中所包含的消极部分。老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

11、步则持有一种谨慎、消极的态度,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文明的进步是必须付出代价的,为了防止人类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人性本身的扭曲与伤害,老子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原则,力图用回归自然的方法来避免、克服和矫治之。这种思想的弊端就是阻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损伤人民的自发性与创造性,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这种思想将严重阻碍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它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造就了当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子为了避免战争的发生和人民免受苦难而提出“无为”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说是狭隘的,他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整个社会去看问题。所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综上所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