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4996830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0编号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2 课,第 3、4 课,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 “百家争鸣”的含义,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一、“百家

2、争鸣”局面的形成,2.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地主阶级形成,“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1 “百家争鸣”的含义,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3、表现,1、道家学派,(1)老子 A、老子简介: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晚期,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哲学思想:“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政治主张: “无为而

3、治” ,小国寡民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的思想,庄子,(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14,2、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思想主张: () 政治改革 () 法治(“法不阿贵”)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意义: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3)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4)“尚贤”,墨翟(d),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节俭”,道是世界

4、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把世界万物看作相对的,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表现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儒家思想的形

5、成及初步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创立: 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录言论的论语,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材料3,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知识点拔,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创立: 基本内容,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6、包含了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的思想主张 内容:“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 ); “仁政” ” ; “民贵君轻”,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

7、的集大成者。,内容:“人性恶”;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评价: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总结,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霸道的秦国去考察。他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治安政绩和官吏奉公守法。然后荀子劝其更上一层楼,实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

8、。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资料链接,问题: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时代: (2)目的: (3)观点,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局限性: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具有进步性:,问题: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

9、,(1)主张: 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

10、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思考与练习1:,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11、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民本思想,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

12、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仁爱和取信于民,实行德政(为政以德),(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民贵君轻,仁政,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1)“兼爱”、“非攻”思想。 解析:“视人之宝若其宝”、“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反映出的是一种没有等级差别的普遍的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谁攻”反映的是“非攻”思想。,(2)儒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