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499584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2011年精析)(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精析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一)单项选择题1. C2. D 3. D 4. B 5. A 6. C 7. A 8. A9. B 10. B11. B 12. C 13. C 14. D 15. D 16. A(二)多项选择题17.AB 18.ABC 19.AB 20.CD 21. AC 22.ABC 23.ABCD 24.ACD 25.ABCD 26.BCD 27.BD 28. AC 29.BCD 30.ACD 31.AB 32.ABCD 33. ABCD(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度”的方法论意义适度原则。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

2、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法部分,所涉及的原理是量变质变规律中的度的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点提示】解析与量变质变规律有关的考点是有窍门的。本题的要点可以从理论和实战两个不同的角度把握,窍门在实战角度。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题涉及的是量变质变规律中的四个基本概念:质,量,度,属性。若按常规方法,应先将各概念的内容在头脑中再现,与题干比对后做出判断。这样解题虽然规范,但却繁琐复杂。从实战角度看,解答此题宜采取根据题干逻辑线索直接锁定考点的方式。一般来说,涉及量变质变规律的考点都可以这样处理,这是由量变质变规律的特殊性决定的。辩证法规律本是内容深刻的普遍规律,表现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并不容易

3、理解,但与其他规律不同,量变质变规律却经常有着与现象同构甚至同步的显现,所以,考生只要抓住题目材料给出的基本逻辑线索:客体“多长最合适” 的问题,就能够确定正确选项为 C。这个“多少最合适”的问题,就是哲学上的“适度原则” 。而它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分寸 ”问题。所以,适度原则虽然属于辩证法规律中的内容,却是考生不必借助书本就能做出正确回答的极少数考点之一。【答案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了量变质变规律中的四个基本概念。选项A“注重量的积累 ”涉及“量” 的概念。量是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是事物可以由数和形来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量与质不同。一事

4、物的质如发生变化它就不再是该物,但一事物的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却不影响这一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量对于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又是不可或缺的。不具有任何量的事物和脱离了任何事物的量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而且,事物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变化是普遍的发展趋势。这就使得认识事物的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第二,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是实践的需要。在本题中,A 选项“量的积累”与题干的考点内容“多长最合适”无关。选项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涉及“

5、质”的概念,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质与事物是什么关系?质和事物不可分离。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质,不具有任何质的事物是没有的。一事物的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使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一事物之所以是某物而不是他物,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特殊的质。某物如果丧失了自身的质,就不再是某物而变成了他物。因此,认识事物的质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和实践的基础。通过对事物的质的认识,才能区别不同事物,从而采取合理的实践方式。在本题中,B 选项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与题干的考点内容“多长最合适”没有关系,不予选择。选项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则涉及到“属性”概念及其多样

6、性问题。属性是指一事物在和他事物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属性是事物质或本质的外在表现。可以认为,事物的质是属性的总和,而属性是事物某一方面的质。或者说,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具有多样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往往表现出具有不同的属性。但事物的本质属性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本题题干的考点内容涉及的不是事物属性的问题。故 D 不是应选项。选项 C“坚持适度原则” 涉及“度”的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就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是和事物特定的质相统一的量的范围。在不同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在关节点的限度(

7、度量关节线)内,尽管事物的量发生变化,但事物特定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限度,即突破关节点,事物特定的质就会改变。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为了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就应尽可能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它所要求的限度内,即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 过” 或“ 不及”。对于本题,选项 C“坚持适度原则”与题干的考点内容“多长最合适” 正相符合,为正确选项。【直击2012】对于2012年考试来说,适度原则乃至整个量变质变规律都属于重点考点,但又不是难点。建议考生把质、量、度、属性、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看一下,其中的关键词可以背一下

8、,然后结合生活经验想一下其中的道理,答题时就不会出现困难。2.【答案】 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范畴。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三要素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方式概念。【要点提示】本题虽为单选,实质上包含着三问:第一问,作为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存在”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这时,首先要排除 A 选项,因为 “社会形态” 既不是物质要素,也不属于社会存在的内容。第二问,社会存在究竟包括哪些物质性要素?答案是三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第三问,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哪一项?这是本题的实质。正

9、确解读如下: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三个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但前两个并不突出地体现社会的物质性。地理环境就是自然条件,当然极为重要,但它是由于人的活动才进入社会存在的,没有人,自然条件就没有任何意义;人口因素比较容易与“人的因素”混淆,其实角度不同,人的因素是主体因素,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是作为客观条件起作用的。如果没有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人口因素虽属物质要素,但将不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要素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用以把握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概念。生产方式就是指生产活动,二者是一回事。只不过前者是概念,后者是实体。从实体讲显得明

10、白,用概念把握在理论上准确透彻。在社会存在三要素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生产方式,如果抽去了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就是原始自然,而人口因素也只能理解为是高级灵长目的动物群落。【答案分析】从纯粹理论的角度看,本题的考点已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实质上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以这样的内容命制题目,当属重点难题。但从考场实战的角度看,由于本题的设问比较直接和简单,因此并不显得那样难,如果考生熟悉了相关内容的文字表述,记得在社会存在三要素中,生产方式最本质最重要,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也能将本题答对。但将侥幸当作常规实属下策。对于这类重点

11、考点,考生完全可以而且应当通过认真复习达到真正透彻理解而立于不败之地。本题选项涉及唯物史观的四个基本概念: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前三个,是社会存在的三要素。后一个,社会形态,是另一个重要概念。选项 A“社会形态”既不属于社会存在,也不是什么物质要素。社会形态是具体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像我们平时常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出现过的社会形态。简单的说,社会形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特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二是与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三是相应的上层建筑(

12、政治和意识形态) 。以上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这个概念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形式,区分社会质态如不同的社会制度等。因此,这个概念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坐标系。选项 B“地理环境” 是社会存在中的三个物质要素之一。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气候、水系、矿藏、动物、植物等生态条件。它既不是遥远的宇宙空间环境,也不是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而是自然环境。实质上,是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进入社会存在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物质要素,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和经常的物质条件,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它为社会物

13、质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资源。但它不是本题规定的“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要素。离开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地理环境毫无意义。如果地球上没有人,也就无所谓地球了。选项 C“人口因素” 也是社会存在中的三个物质要素之一。有时容易被误解为是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因素即“人的因素”。其实,人口因素与人的因素角度完全不同。同样是人,当作为主体时,指的是物质生活劳动者。而作为“人口”时,它是指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人口因素,即人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发展变化状况,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的物质要素,但是,它也不是本题规定的“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要素。离开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人口” 是不是人

14、都难说。根据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根据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人类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的高级灵长目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社会结构也是由于协作劳动的需要由猿群演化而来的。没有物质生产劳动,人口因素就不成其为人口因素,叫它动物群落亦无不可。选项 D“生产方式”正是本题所指向的“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社会存在要素。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上述文字是对生产方式概念的精确

15、的理论表述,但对于考研政治公共课考生来说,显得有些抽象费解。其实只要建立一个理论切入点,疑难就迎刃而解了。生产方式是什么?就是生产活动。本来这么简单明了的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叠床架屋地使用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呢?这是因为在社会存在三要素中,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这两个实体性要素不同。生产方式概念所把握的生产活动内在地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的方面看,人们的物质活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但人变革自然的生产活动和动物在自然中的觅食活动有一个本质不同,就是人必须在生产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形成生产力。动物的觅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人的生产活动则是在明确了的生产关

16、系下才会发生,才能进行。譬如一个工人,总是在明确了分工和劳动报酬的前提下才会开工,而且需要使用劳动工具(生产资料) 。根本没有脱离了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因此,不能把生产活动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运动过程。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在学理上正确地将人的生产活动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由于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物质性的社会关系。二者都具有物质性。二者的统一体生产方式也就是“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正确选项。【直击2012】社会存在及其相关概念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虽然在命题中不会直接重复,但由于其理论上的重要性,有许多考点牵涉到这些概念。因此,社会存在及其三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都需要作为复习要点掌握,达到理解记忆的水平。3.【答案】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私有制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