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991498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常并称为“三观”,它们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居于主体、核心地位。202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应当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三观”教育同时也面临着当前社会文化、观念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挑战,对“三观”教育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成功地应对挑战,使教育实效得到保证。一、哲学视域中的“三观”生成机制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人生观是指人们关于人生目的、意义和人生道路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在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思考人自身及其生命、生活过程问题。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包括人)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三观”体系作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层面,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并发生作用的,而这种作用的发生机制则以“三观”体系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为特征。它们在形成过程中既有自身特点,又互有影响,笔者试从哲学视角对其生成机制作一分析。从哲学视角看,“三观”的生成机制也即“三观”中何者在人生历程中最早萌发、何者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或重大误解,笔者的认

3、识是建立在对这些观点或误解进行澄清的基础上的。第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之间并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世界观也不是人生观的前提、基础,它们之间只存在有规则、非确定、不同步的相互影响。世界观尽管对于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意义,但其中并不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之说会直接导致重“主义”轻“问题”、重思想道德认识灌输轻生活智慧培养,重宏大叙事轻生活关怀的教育实践误区。人们通常认为“世界观包括人生观”,这种观点混淆了人学与人生观之间的根本区别。世界观与人生观是从不同角度关照“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事实与价值、现状与取向、实在与实践的分野:(1)世界观中对人的理解侧重的是人的本质、人

4、与世界的关系,是关于人的事实判定或界说;人生观则侧重于对人的生命历程、人的生活与行动的意义追寻;(2)世界观是以“实然”为基础,研究人的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生观则以“应然”为基础,研究人的发展方向;(3)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特性的研究注重的是基本过程的宏观把握,人生观则会就人的生命、生活过程作微观、具体的把握。另外,还有一种习惯看法认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给人生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人生观只是世界观的应用和贯彻。这种观点之所以产生,既可能是“世界观包括人生观”观点的逻辑延伸,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一个基本规律的误用:根据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一规律,错误地推演出“对于

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决定作用的认识,对其他社会意识也具有决定作用”的结论。这种观点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观念决定另一种观念”,这恰恰坠入了二元论的泥坑。一个真正的唯物论者应当确信:世界观、人生观都是人们对于世界及其运动的主观认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依赖于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得以形成和发展,它们之间既无形成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无形成逻辑上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两者同步生成,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变化发展。第二,没有价值观的世界观、人生观既不可能也无意义。价值观的形成既标志着“三观”体系的形成,也使世界观、人生观真正具有了实践指导意义。价值观才是“三观”中的决定性方面。由于“三观”并称

6、,很多人认为价值观是与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同一层次的观念体系。但是,价值指的是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以及主体的活动满足自身及类的需要的特性,价值观则是对这种特性的认识,也即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社会关系以及人生过程满足其自身及类的需要的方向、程度等的基本认识。世上并没有一种脱离客体(需求对象)的价值存在,也不可能有不以世界或人生作为客体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应当分属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层次。进一步说,在“三观”体系中,价值观是维系整个“三观”体系的平衡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必要中介。人类远不能满足于认识“世界是什么、怎么样”,还必须建立

7、人与这种认识的意义关系,只有对物的、世界的以及人和人生的意义的追寻,才会让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们的行动。价值观的形成既标志着“三观”体系的形成,也使世界观、人生观真正具有了指导实践的意义。此外,“三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经形成就一劳永逸,每个人都应当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开放品质的“三观”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价值观成为接纳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内容的重要评价标准。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存在,世界观、人生观就会既不正确又无价值。价值观才是“三观”中的决定性方面。第三,“三观”的产生并不是一个“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的过程,而是呈一种“并行但不均衡发展”的状态,“三观”的生成是一个先由具体

8、人生观念开始,其后是人生价值观,再由人生价值观到其他价值观、一般价值观,再达到正确的世界观的过程。人自开始感知世界起,就首先开始了以自我为中心对世界的关注,注重自己与世界的意义联系表明人的价值观已经萌芽。不过,就人生历程而言,人生的最初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是出自人的动物本能,此时并不能以价值观上的纠偏来加以扭转,却可以用人生态度加以校正;在此后的人生各阶段中,人们接受“三观”教育仍然会不断地以自己的生存状态作为参照系,以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选择接受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三观”生成的过程既不遵循通常所谓“从世界观到人生观再到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也不遵循“从价值观到人生观再到世界观”1的所谓

9、实践顺序,而是一个由具体人生观念抽象人生观念(以人生价值观为核心)具体价值观念抽象价值观念(哲学价值观)总体自然观、社会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二、“三观”之实践指导作用的发生机制“三观”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决定着人的精神境界,引领着人的生活方式,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三观”之实践指导作用的发生,也即“三观”作用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通过价值观转化为正确的社会认知、稳固的“三观”信念,从而指导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抉择,引导或改变行为方向、程度的过程。具体地说,世界观对于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两条路径

10、来实现:其直接路径是通过事实、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技术性指导;间接路径则是通过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实现方向性指导,由于世界观的根本性、宏观性的特征,它的方向性指导比技术性指导的作用要更突出些。价值观既作为“过滤器”为主体提供了世界观选择的工具,从而确定主体将接受何种世界观的影响,还以“意义联系”的方式在作为客观存在的人(即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人)、作为生命活动主体的人之间架起了必要的“桥梁”,并以人的价值为人生价值问题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以神秘主义世界观及在其支撑下的迷信行为为例:神秘主义世界观会使一些人的行为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但这些人的迷信恰恰是建立在“相信并遵行神秘主义世界观会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一旦他发现奉行这种世界观不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直接的利益,就既不会选择,也不会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