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89519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件 岳麓选修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北宋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三冗”问题 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 宋代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庞大,形成“冗兵”。 养兵、养官所需费用、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2)“两积”局面 “三冗”的出现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 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3)王安石锐意改革 在地方推行改革,积累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变法打下坚实基础。 以“天变不足

2、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百折不挠。,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且北部边境经常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统治者不得不顺应潮流,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这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的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理财 (1)青苗法 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和种子,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作用,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募役法 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

3、雇人服役。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1)内容 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2)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 (1)内容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2)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

4、政府财政收入。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009年高考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5、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

6、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解析】解答问题(1)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材料一中“取以经济之才”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对科举考试

7、的观点。材料二中苏轼所言实际上强调考诗赋的重要性;王安石说明现有考试内容的弊端,目的在于考经义解决冗官问题;司马光的科举考试内容则体现在“专用经义、论、策”一语。问题(2)由“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一语,结合所学不难总结出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基本教材这一信息,这一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问题(3)由材料中王安石对于旧的教育制度的不满并结合当时北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可以得出这一改革举措的主要目的。,【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

8、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009年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外,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

9、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问注意是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注意依据材料概括。第(2)问材料一体现的背景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土地兼并加剧。,【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