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81611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7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6-3 尚贤课件 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作者背景】 晏殊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写女性情感为主,本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旨感悟】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表现出少女身上显示出的青春活力,表现了生活的美好。,【艺术鉴赏】 情景交融,风格质朴,形象生动。 这首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

2、。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时人尤重春社,此时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一节气有三信,有三芳开放;春分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

3、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结合理解。,当此良辰佳节之际,有二少女,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快说来听听!”东邻女笑道:“难怪昨夜做了场好梦!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得了头彩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脸本从眼际得义,不是后人混指“嘴巴”也。所以这一首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比,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追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2010年高考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

4、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

5、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 偾军:溃败的军队。,【解析】徇:攻取(土地)。指率军巡行(其地)

6、,使人降服。 【答案】D,1掌握本文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作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用人原则。 3体会作者在本文中体现的“尚贤事能”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墨子说:“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国家没有变

7、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治没有治理好而一派混乱。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主观追求和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到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贤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治厚”“治薄”,一般理解为治绩多、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

8、,“务”就是事业、事务、紧要的事情。“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2墨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 墨子认为,人才是国家富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保证。他说:“现在的王公大人都想使自己的国家富裕,人口众多,社会安定,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处处与自己的愿望相反。原因何在呢?就在于这些王公大人不重视人才,不使用人才。”墨子明确告诫当政者,一个国家的人才愈多,国家治理得就越

9、好,反之,治理得就愈差。总之,人才是社会治乱之重要原因。,墨子指出,那些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是江山社稷之辅佐。因而对这些人应当“富之贵之、敬之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就是说,对那些贤良之士应让他们得到富贵荣华,使他们受到人民的尊重,得到很高的荣誉,并且封给他们高的爵位,赐给他们丰厚的薪水,交给他们重大的任务,授予他们发号施令的权力。这样,王公大人就能得到更多的贤良之才。,3墨子选拔重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 墨子认为就是一个“义”字。他告诉执政者,应当做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就是说,凡是不义之人就不能让他富裕,

10、不能让他高贵,也不能依靠和亲近他。一旦贯彻了这个原则,那些富贵的人就会思量道:“我以前依靠的是金钱和权势,如今君王推举贤士不分贵贱,所以我现在不能不行义。”那些与君王有亲属关系的人就会思量道:“以前我所依靠的是自然亲情,如今举贤士不分亲疏,因而我现在不能不行义”那些与君王关系密切、亲近的人也会思量道:,“以前我所依靠的是和君王关系密切,如今君王选举贤士不分远近,因而我不能不去行义。”那些远离君王的人也会想到:“当初我与君王太疏远无所依靠,如今君王举贤士不避远,因而我不能不为义。”这样,无论是郊外的官僚,宫廷的宿卫,国都的民众,还是四野的农夫,都知道了天子推举贤人的标准是“义”,于是全国上下都争

11、先恐后行善为义,积极向上,这样天下便人才济济,贤士辈出,国家富强的大业就可实现了。,4作者写让“国之良士”增多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时为什么提到“善射御之士”?“善射御之士”与“国之良士”有什么区别? 作者写为使“国之良士”增多,写到了“善射御之士”,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国家要想使“善射御之士”增多就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同样,国家要想使“国之良士”增多,也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有人会说,难道“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良士”?墨子认为“国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那些“善射御之士”还不能算真正的“国之良士”,这体现了墨子的时代局限性。墨子认为的那些道德品行纯厚,有

12、口才,在治国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的人才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5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 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层的人即使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在。,6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

13、,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答案】C(恃:依靠),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B四鄙之萌人闻之 C谨上为凿一门 D以劳殿赏 【答案】D(A辟避,B萌氓C谨仅),【答案】BD(BD两项都表示并列关系,不译。),【答案】C(ABD是使动用法,C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5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现在的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于国家的人,都希望国

14、家富足、人民众多、刑法和政治安定。) B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然而国家不得富足而得贫穷,人民不得增加而得减少,刑法和政治不得安定而得混乱。) C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D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因此,当权者致力的事情,将在于众多的贤能之士而已。) 【答案】D(“众贤”的“众”是使动用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

15、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16、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答案】D(A组,前一个“本”作宾语,是名词,当“根本”讲;后一个“本”用在谓语动词“失”前修饰谓语,是名词用作状语,当“从根本上”讲。B组,前一个“服”带了宾语“事”,作动词,当“从事”讲;后一个“服”作谓语,是动词,当“征服”讲。C组,两个“辟”都是动词,通“避”,但前一个“辟”当“回避、躲避”讲,而后一个“辟”当“避免、免除”讲。D组,两个“举”都带了宾语,是动词,均当“提拔”讲。),【答案】B(A组,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组,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组,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D组,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在本文所提出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观点,与孔子提出的“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的主张是一致的。由此可知,墨子虽然反对儒家学说,但他不是盲目的。 B文中提出的“举公义,辟私怨”,言明了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原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而在现今,这种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本文只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且所举事例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