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963317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 页数:139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语文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17年增加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论据和论证的题目。(

2、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2018年高考论述类的命题预测:(1)文本观点鲜明: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结尾回扣中心论点(2)文本结构清晰: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3)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社会科学,个别地市考查自然科学。(4)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不超过1000字的文本。(5)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6)部分省市客观题和主观题同时考查,如北京、上海、广东,内容包括信息的筛选归纳、联系社会现实个性解读,后者较难。2017备考策略,要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3、,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高考除了考查知识,还考你的耐心、细心、信心。三是总结规律方法,适当训练。客观题分析常见的出题角度,设置陷阱的种类,主观题要观点明确,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1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

4、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作者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所以,在阅读这类文本时就必须要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相关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联系现实的主观题则要适当迁移知识。注意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一、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所有单项选

5、择题的选项基本源自提供的文本,文本与选项的不同点只在于内容的表述,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有内容的概括、筛选和整合。为此,做题的第一要旨就在于准确地找出选项所对应的文本信息,诸多优秀考生的临场经验告诉我们:谁找准了对位的文本信息,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二、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做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另一半成功要旨来自“对位的文本信息”与“选项内容”的比照。在“文本”与“选项”的比照上,不仅需要精确的逻辑思维,同时也需要敏锐的识别力。同学们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要通过到位的指导和严实的训练,练就出这双“火眼金睛”。三、知识的迁移能力:高考的问题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由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出发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

6、题是一种较新的考查题型,单纯的做题方法和规律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独立思考,并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名师点睛】解题指导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

7、病频频出现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

8、、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抓住关键词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

9、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10、。(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方法小结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

11、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2答案要点:要根据分数提示、按照一定角度、用数字号、归并整合、相关要点。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常见错误一、误划类别:选项:下列关于“中国茶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原文: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

12、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原文“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选项误划类别。二、答非所问:选项:下列关于“东”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东”应该是大多数原始民族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因为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同一方向落下。原文: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同一方向落下,因此,不难想象,对绝大多数原始民族来说,四方中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应该是东和西。大多原始民族最

13、先产生四方中“东”“西”这一方位概念,和“东”的文化内涵无关,属答非所问。三、无中生有:选项: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原文: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选项中“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无中生有。四、混淆范围选项: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

14、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原文:茶道追求的“和”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选项混淆已然和未然的关系,属混淆逻辑范围。选项: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其二,巫师们饮酒达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原文: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

15、神的精神状态。”文中说“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张光直的论断是“或然”而非“必然”。混淆逻辑范围。选项:中国历代对红色也比较重视,如汉朝崇拜火鸟凤凰,礼服旌旗等用赤色;唐朝皇帝们经常“赐绯”,即赏赐给大臣红色衣服或红色物品。原文: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色物品。文中原句是“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色物品。”说明唐朝从武则天开始赏赐大臣红色物品,选项混淆时间范围、以偏概全。五、偷换概念选项: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原文:“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的起点是“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三重含义”,不是说“三个具体要求”。选项:“五行”一词最早见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