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495547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少年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一节详解(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篇谜语 有撇有捺,有小有大,有高有低,有婚有嫁。 打一字或动物。,人,什么是人?(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物种学家说:人,是一种灵长目人科的直立行走的物种;生物学家说: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长期穴居。 饮食学家说:人是杂食性动物,能消化植物和动物,但人的身体构造更倾向于素食性动物。 化学家说:65%氧,18%碳,10%氢,3%氮,1.5%钙,1%磷,0.35%钾,0.25%硫,0.15%铀,0.15%氯,0.0 5%镁,0.0004%铁,0.00004%碘。另外,还发现人体含有微量的氟、硅、锰、锌、铜、铝和砷等物质构成体。据说值4.5美元 物

2、理学家说:人就是由质子、电子、中子,这些组成的原子进而排列成有序分子构成的细胞、组织、器官等整个系统运转的物体。 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 词典: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人学家:人是双足直立行走和心理文化活动的动物,或者说人是双足直立性和心理文化性的动物。 汉典: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文化学家说: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古人类学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进

3、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神学家说:人是神的创造物。 人一方面有着与上帝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又有使他陷入罪恶的肉体,由此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学对“人”的理解: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有发展的本质。 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人,从以上对人的种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基本属性就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自然(生物)人社会人 (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缩小人的生物属性,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无限彰显人的精神属性。 北京师范大学 钱志亮 回到原点看人,第二个关键词就是:社会,会,社

4、,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百科名片,人社会,解读“人”与“社会”,其目的在于我们能够更好的解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学科。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完成将一个自然人逐步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第一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5、综述)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下面就本学科的一些相关信息告

6、诉大家:1.教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张明红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参考资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周梅林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甘剑梅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周世华、耿志涛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3.学时分配: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52,各章的课时分配如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平时成绩占30%, 卷面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和上课表现。,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 2.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3.知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

7、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 是指学校和家庭以 外的社会文化机构 以及有关的社会团 体或组织,对社会 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以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引导儿童的社会行为,提高儿童的社会技能为主要内容。,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教育内容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一、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三)第三阶

8、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二、世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1、1985年日本幼教峰会后学前驾驭,世界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突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培养。 2、日本 3、美国 4、英国 5、法国 6、新西兰 7、中国台湾 8、中国:2012年10月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思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 1、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2、促进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3、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基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9、,思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即自然人社会人 1、社会学习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2、学前儿童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积极的教育引导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思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1、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2、培养合格公民 3、由国家公民到全球公民,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想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必须掌握个性、社会性和社会化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

10、、个性 二、社会性 三、社会化,一、个性,提问:l、什么是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它包括哪些内容?能力、气质,性格三部份,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 学前阶段是个性开始时萌芽时期,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 针对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所说的个性主要是指儿童的兴趣、需要等方面,二、社会性,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行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者各种角色

11、(横向、纵向),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场合。,二、社会性,社会性?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谁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二、社会性,学者杨丽珠等(1994)研究表明 我国儿童的社会性主要由以下七

12、个因素构成: 1、社会技能 2、自我概念 3、意志品质 4、道德品质 5、社会认知 6、社会适应 7、社会情绪,三、社会化,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于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过程。,儿童的社会性,社会化 自然人社会人 社会性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行为特征,1、社会化的内容,1政治社会化 2.民族社会化 3.法律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5.道德社会化,2、个体社会化的特点,1.以遗传素质作为基础 2.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个体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3.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4.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当中,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1)早起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在学前这一阶段,学习疾奔常识本领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2)预期社会化(学龄期-20岁左右)为进入社会进行准备 (3)发展社会化/急需社会化:成年以后,适应社会环境 (4)反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注:4 和5 属于特殊类型的社会化(反哺现象) 留学生现象犯人,思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本质,参见开篇,谢谢观看! 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