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50296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联系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探讨这次改革的意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的被动汉化不同,是一次主动的汉化改革。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时,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改革进行比较,认识其特点。 3与必修2第4课中“土地制度的演变”相联系。,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游牧民族东胡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属阿尔泰语系。 秦汉(前221220):东胡的一支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为鲜卑。曾归附东汉。 魏晋南北朝(220589):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内迁,鲜卑拓跋等部纷纷建立政权。 南北朝时期:386年,拓跋珪重建被前秦灭掉的代国,并改名为

2、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跋珪(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439年,拓跋焘(太武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71年,4岁的拓跋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改革。 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亲政,继续推行改革。 493495年,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始凿刻。 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1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高考考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3高考真题 【例1】(2010福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

3、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

4、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解析】第(1)问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浓厚,少数民族远离中原等。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第(2)问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洛阳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2)进步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

5、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例2】(2010浙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 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本(提示:陆法言是隋代 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请回答

6、: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归结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参考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化;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知识梳理】,【重难突破】 1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

7、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在这个融合浪潮中,最高峰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民族融合的表现: 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使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汉语言文字被“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如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

8、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孝文帝迁都对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有多个王朝曾在洛阳建都,如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洛阳作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300年之久。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 北魏迁都后,重修洛阳城,史载:“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国际性商业城市。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为中亚和大秦来的商人专门设立“四通

9、市”,以方便他们经商。大市和四通市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严格来讲,迁都洛阳并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孝文帝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立新制,第二阶段为汉化措施。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巩固第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又有利于进一步推行第二阶段的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成为了整个改革的关键和第二阶段改革的前提。 3对均田制的认识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个制度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

10、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均田制是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在此制度下,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政府将不断驱逐农民开垦荒地,掠夺农民的劳动力。,【他山之石】 1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避免了之前经常出现的宗主隐瞒户口的情况,国家直接掌握了大量的编户农,收取赋役更为直接,取消了劳动力对宗主的人

11、身依附关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经过三长制的推行,北魏户口数比西晋时期多了一倍。 2忽必烈改制(岳麓版内容) (1)目的: 忽必烈确立“山之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改革,确立“国家当行汉法”方略。,(2)内容: 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此外设宣政院管辖宗教和西藏。 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开发云南。 兵民分治,废除世袭;设通政院,建驿站,加强往来。 颁布“农桑之制”,劝课农桑,编辑农桑辑要,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 (3)影响: 社会经济全面复苏;推行行省制,加强边远地区管理;促进民族交往,中外交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12、巩固和发展。,一、选择题 1魏书良吏传序描述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解析】材料内容涉及到吏治。“赏罚必行”状况出现的原因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肇革旧轨”。前者是整顿吏治,后者是改革官制。因此答案是A。,A,2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

13、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实。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C,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

14、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解析】选择答案的时候,注意把握区分度。根据材料,孝文帝对年三十以上的官员是否在朝廷说汉语采取了宽容态度,因此,“不准说”“罢免”都是不正确的,所以应选B。,B,4下图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佛像,其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解析】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当时全国尚未统一,排除D;佛教传入是在汉朝,排除A;疆域的扩大和佛教造像艺术的汉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北魏统治者是鲜卑族,信仰佛教,在北魏时期各民族大融合,佛教艺术也和中原汉族艺术融合。答案是C。,C,5北魏统

15、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解析】注意题目要求“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结合“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因此答案为B。,B,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请回答: (1)材料

16、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第(1)问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第(2)问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第(3)问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参考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