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494900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识别的相关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950 年到 1954 年,经过识别,确认了 38 个少数民族。其间,除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朝鲜、满、瑶、黎、高山等民族早已被确认外,其他被确认的少数民族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僳僳、侗、东乡、纳西、拉古、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 27 个民族 。民族学家黄现璠对壮族的确认,方国瑜对纳西族的确认,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第二阶段是从 1954 年到 1978 年年底,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么佬、布朗、讫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 、京、独

2、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 、哈巴等 16个少数民族;第三阶段是从 1978 年到 1987 年。 1979 年确认了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民族识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工作。它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标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构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民族识别三个阶段的工作里,费孝通、黄现璠、夏康农、秋浦、翁独健、李有义、李安宅、吴泽霖、方国瑜、杨成志、杨堃、吴文藻、江应梁、刘咸、林耀华等等 20 世纪中国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名家,及大批

3、学者、民族工作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民族的界定民族识别在世界上是一个创举,没有借鉴可言。因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民族” 的概念或定义的理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科学地界定一个族类共同体。有关民族的界定问题,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争议,但也有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仍是对民族概念最简明的科学概括。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注:斯大林全集,第 11 卷,人民出版社,第 286 页。 )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

4、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斯大林现代民族的四个特征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早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了。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民族的四个特征才由一种潜在的因素变成了现实,并得到完善和发现。现代民族与前资本主义民族相比,在民族四个特征上,只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有无的差别。可见,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既适用于现代民族,也适用于人类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一切民族,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在识别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们共同体时,不能不以上述四个特征作为遵循的原则。考

5、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实际,即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除少数几个民族已经初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之外,绝大多数民族尚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述所指的民族四个特征正在形成之中。为此,在民族识别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又不能简单地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应该密切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体现马列主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科学结合。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进行了唯物和辩证的科学运用。民族特征1.民族语言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不同民族各自使用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稳定的、最显著的特征。

6、它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民族语言的发展变化受民族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凝聚着人们长期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各民族共同语言因受不同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民族语言的发展状况对民族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没有民族共同语言,人们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因此,具有单独的共同语言,自然应该看作形成为单一民族的重要依据。然而,具体到我国,情况颇为复杂。以现代语言为例(不包括兼通某种语言) ,既有一个民族使用自己固有的或其他民族的某种语言,也有同一民族内部分别使用不同语支、语族乃至不同语系的语言

7、,或通用的某一种语言又存在差别很大的多种方言。这是由我国很久以来形成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所决定的,也与同一民族因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分居、长期地域隔绝密切相关。例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都使用壮语,但有南、北壮语方言之分;广布于南方各省的瑶族,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有讲苗瑶语族瑶语支的勉语,有讲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语,有讲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拉珈语,还有讲汉语和侗语的,如此纷繁的语言差别,致使各地瑶胞聚会时,不得不以汉语为交际工具。这些例子表明,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我们既不能撇开语言分析,又不能把语言作为孤立的识别标准,就是说,我们在参照语言特征的同时,还要把民族的其他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

8、能作出准确的民族认定。2.民族地域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一个民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域,在地理上联成一片,没有被巨大的自然界线(如高山、海洋等)所分割,在政治上基本统一,没有长期被国家或者其它政治区划所分割,它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一个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都依此而形成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自己共同的地域,长时期地被分割,已经具备的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民族特征,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彼此之间的严重差别,最终导致统一民族的解体。当然,一个民族的成员并不是永远固定在一个共同的地域,因谋生、经商、迁移和战争等原因,会出现民族杂居或散居的现象。可以说

9、,某个民族共同体一旦形成以后,其民族特征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尔后即便这个共同体的人们各居异处,失去了原先的共同地域,他们在当初共同地域上形成的民族特征却未必就随之消失。长期以来,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在考虑共同地域这个特征时,既不能漠然视之,又不能刻板拘泥。例如,我国回族人口的三分之一集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余约三分之二的回族人口分布在甘肃、新疆、云南等省区,就其星散分布而言,几乎全国的县市都有回族分布;蒙古族以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为最大聚居地,而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又有规模不等的蒙古族分布。这些民族尽管由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的原因,在

10、生产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民族感情,或者说民族认同感,并未因居住地不完全连在一起而消失。因此,像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统一的国家,不能把共同地域这个特征理解成一个民族自古至今只有固定在某一个地域内,认为地域上的分散就意味着某个民族共同体的分解。否则,我们就会犯绝对化的错误。3.民族生活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一个民族内部随着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换日益频繁,商品流通逐渐增长,各个不大的地方市场集中成为全民族市场,从而使各地区相互依存,把人们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联系。民族内部的这种经济联系在各个民族中,由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齐,必然会有差异。但是,如

11、果没有这种经济联系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民族的形成和存在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一个民族的各个部分在经济联系上长期地割断联系,它们就会被同化于其他民族,或者与其他民族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这是斯大林考察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欧美许多民族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我国民族的历史和经济生活的具体情况却不相同。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的 2000 年间,政治上的统一也好,短暂的分裂、对峙也好,各族人民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如官方贡赐、民间互市等)始终不断。二是我国各民族严格说来都尚未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很落后,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极不发达,本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微弱,很难形成单一的民族市场

12、和经济中心。三是基于我国长期的政治统一和各民族的交错杂居,某一少数民族和周边其他民族特别是一直比较先进的汉族建立和维持着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的经济市场和经济中心。诸如东北狩猎民族与汉族“安达” (“ 朋友”之意)的物物交换,新疆“巴札”的聚会,内蒙古“那达慕”的举行,西南各省的赶“圩场” ,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枚不胜举的节庆,都属于或包含了不同的经济活动。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把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各民族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固有的特殊性,也是中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共同经济生活这一特征并非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很显著,而只能根据实际作

13、为参考。4.民族素质它是民族特征之一,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和自豪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其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一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稳定性。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已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仍明显存在

14、,成为个别特征中最不易变化的一个特征,因而成为民族识别中必须加倍重视的标准。例如我国的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失去了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大部分人已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生活习俗也大都受汉族的深刻影响或基本上和汉族相同了,但是,他们在心理情感上依然认为自己是满族而不是汉族。也如广泛分散在南岭山区的瑶族,东西相距上千里,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语言分属不同语族、语支,衣饰喜好等习俗并不一样,然而他们仍认同于一个民族,关键在于民族心理素质的作用。由上可知,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历来公认的少数民族还是有待识别的族体,几乎都未同时具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四个特征。因此,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我们不能孤立地、

15、机械地看待民族的每一个特征,而应该把诸特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总之,既要遵照马列主义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又要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辨明不同的族体。实践中的标准党和政府在领导具体的民族识别工作时,坚持科学理论和现实基础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了符合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的民族识别标准。1.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任何一个人们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征。我国民族识别就是对自报的那些在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的分布地域、族称、历史来源、语言经济生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等族体特征进行广泛的调查,充分利用参照相关学科资料,并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定

16、义的四个特征作综合的科学研究,来认定待识别族体的族属。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发育程度也有差异。在把各个民族特征作比较的时候,显得比较突出的有时是这个特征,有时是那个特征,有时又是另一个特征。所以在民族识别中,不是孤立地去看民族的每一个特征,而是把民族诸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辩证地进行分析,把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考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以认定一个人们共同体的属性。2.民族意愿我们进行民族识别,并不能代替各个族体的人们决定自己的族别问题。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是不能强加于人或由别人来任意确定的。因此,党和国家把“名从主人”作为民族识别的原则之一。这里说的“名从主人” ,实际上就是指民族意愿。民族意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指人们是否认同于某个民族的一种主观愿望,也指人们对某个人们共同体本身的历史和特征的认识、理解与综合,并形成为民族的自觉意识,亦即对长期以来本民族的兴趣、发展历史过程等客观事实的自我表达。况且,民族意愿具有相对的长期性、稳定性和独立性,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固有的内容之一。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