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公开·课件

上传人:c****e 文档编号:144930685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3.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公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秋兴八首》-公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秋兴八首》-公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秋兴八首》-公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秋兴八首》-公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公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公开·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 兴 八 首,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作者生平,。伟他,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2、,杜甫出生在一个 “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写作背景,|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 |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 |定,回纥、吐蕃等民族不时侵略唐境, |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 |而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 |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 |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 |深感忧虑。 | 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 |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 |法实现。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 |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

3、|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 |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 |了秋兴这首诗。 |,写作背景,明代书法家 陈淳,玉露凋伤枫树林 使凋落、衰败 白露使满山遍野的枫林衰败。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 容易引起诗人感伤的。“玉露凋伤枫树林” 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作品分析,巫山巫峡气萧森 萧瑟阴森 巫山巫峡呈现出一派萧瑟阴森的 景象。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

4、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作品分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连天 联想回纥、吐蕃的侵扰,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塞上的风云 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接近。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 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

5、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作品分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过了两个秋天 往日思乡之情,两个秋天过去了,因为有家不能回,感伤流 泪已非一日。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乡之情。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

6、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作品分析,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赶裁新衣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冬衣,傍晚站在 白帝城的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现在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可是我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

7、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 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作品分析,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一,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主题思想 本诗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从立意的角度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即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昆吾和御宿,都是地名

8、,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昆吾,有亭;御宿有菀。逶迤,一般写为委蛇。委曲自得的样子。“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紫阁,终南山之峰也,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渼陂”,水池名,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昆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昔日长安胜游之地。自长安游渼陂必经昆吾山、御宿川。及至,则见峰阴入陂,故曰逶迤。,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1.课文分析,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 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 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

9、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1.课文分析,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1.课文分析,彩笔昔游干气象, 白头今望苦低垂。 “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干气象”,气势磅礴

10、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课文难点讨论,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 |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 | 再就技巧来看,杜甫在这些诗中所表现的成就,有两点可注意之处:其一是句法的突破传统,其二是意象的超越现实。,|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3.课文相关评论,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 以时则薄 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 裘领,乃公一生心

11、神结聚所作也。” | 陈继儒评秋兴八首,乃有“云霞满空,回翔万状”之言 |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七、研习与思考,|1.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感情。 |2. 第八首颔联正常的次序应该是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悟枝。”杜诗的原意是描写唐开元时长安太平富裕的景象,请问诗人变化词序的原因是什么?,杜甫草堂,九、延伸阅读,夜 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九、延伸阅读,曲江二首 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