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4492405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02章 光现象 课件(含答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光现象,考点梳理过关,考点1 光的直线传播,辨一辨 1.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2光线是一些真实存在的直线 (),想一想 1.如图所示的两幅图中反映的共同物理规律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图乙演示的实验中,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实(选填“虚”或“实”)像,考点2 光的反射,辨一辨 1.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两倍 ()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思路点拨由光路可逆知,如果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将沿原来的入射光线原路返回,此时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只是传播方向相反,而传播路径相同,由此可知小莉同学

2、能看到小红同学的眼睛.,想一想小红同学从一面镜子中看到了小莉同学的眼睛,则小莉同学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小红同学的眼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考点3 平面镜成像,辨一辨 1.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的后面,并适当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 2由远处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像越来越大,是因为离平面镜越近,人的视角越大,感到平面镜中的像越大,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改变 (),考点4 光的折射,辨一辨 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都要发生偏折 () 2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通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

3、发生了折射而形成的;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特别提醒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当光垂直入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教材重点图片】,重点难点突破,类型1 光学规律及应用,【例1】2016株洲中考(多选)如图是一根直树枝斜插在湖水中的一张照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D) AOB是树枝反射形成的像 B.OB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 C.OC是树枝在水中的部分 D.OC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比较,思路点拨树枝斜插在湖水中,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树枝在平面镜中成像,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OB是树枝反射形成的

4、像;斜插在湖水中的树枝由于光的折射成像,看起来向上偏折,OC是树枝折射形成的像.,变式运用1.2017遵义中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楼台倒影入池塘B风吹草低见牛羊 C.潭清疑水浅 D云生结海楼,A“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潭清疑水浅”是由于池底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形成的;“云生结海楼”是海市蜃楼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例2】2016秋繁昌期末有一块上下两面MN与EF相平行的玻璃砖,现有入射光线AB斜射到玻璃砖上,

5、经玻璃砖折射后,出射光线为CD,且AB、CD与玻璃砖的夹角均为,如图所示. (1)画出光线在玻璃砖内的传播路径; (2)证明:入射光线AB与出射光线CD相平行.,类型2 光现象的证明推导题,变式运用2.2016秋庐江期末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前有一直立人体AB,人眼可通过平面镜观测到自己的像,试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原理推证:平面镜所需最小长度为人体长度的一半时,人眼即可观看到全身像(设人眼在A点,不考虑成像宽度),证明:如图所示,A、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和脚的位置,MN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B为AB的像,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可知,ACCA,所以A

6、C1/2AA,由图可知CD为AAB的中位线,所以CD1/2AB1/2AB,CD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所以镜的长度应为人身高的一半.,重点实验聚焦,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及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命题点全梳理】 1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显示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 2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方法: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的变化,同时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将纸板折转一定角度的目的: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

7、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怎样验证光路的可逆性: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上时,观察此时的反射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5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例1】2017苏州中考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O点处,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同一平面内. (2)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表乙),根据这组数

8、据,他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一次实验数据具有偶然性,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不能得出普遍规律.,思路点拨(1)纸板F向后翻折后不能显示出反射光线,从反面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仅仅一组数据不能得出两角的关系,因为一组数据具有偶然性,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不能得出普便规律.,命题挖掘(3)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C)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4)小明想探究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他将如何操作?将一束光沿BO方向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

9、沿OA射出.,实验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及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命题点全梳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将玻璃板垂直水平桌面放置的目的是使像成在水平桌面上,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刻度尺与白纸的作用是在白纸上标注玻璃板、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便于确定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物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5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通过观察像是否呈现在光屏上,从而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6实验时选

10、用薄玻璃板的原因是防止蜡烛通过玻璃板的前后两面形成两个虚像,影响实验效果,【例2】2016连云港中考在九年级总复习时,同学们再次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数据如下表,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的看法不正确的理由是如果是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思路点拨(1)小明认为像距大于物距,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如果是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也可能等于或小于物距,所以小明的看法不正确;(2)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是从

11、玻璃板的前反射面开始测量的,因而像距等于物距与玻璃板的厚度之和可知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3)为了减小玻璃板厚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来进行实验;(4)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由表格数据可知,测量像距和物距时,精确到0.01cm,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2)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你认为应该选择较薄(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选填“实像”或“虚像”),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所用刻度尺的分

12、度值为1mm(选填“mm”或“cm”),命题挖掘(5)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6)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应选在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7)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3: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装置及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命题点全梳理】 1水中光路的显示:在水中加牛奶等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同侧还是两侧 3说明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情况 4判断折射角和

13、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5探究光路可逆性的方法:将光逆着折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6多次测量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例3】2016绵阳中考让一束光从某介质以不同角度射入空气中,观察光束在介质和空气中的径迹变化,得到光束在介质中的入射角i及其正弦值sini、折射角r及其正弦值sinr的值如下表所示从探究中我们可以得出:折射角总是大于(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1.50(保留两位小数).,思路点拨由实验可知,入射角i由10增大到40,折射角r由15.1增大到76.5,由此可得,光从某介质以不同角度射入空

14、气中,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折射角的正弦与入射角的正弦之比分别为:,命题挖掘(1)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该组同学在进行光从玻璃进入到空气中的实验时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他们继续进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实验,当入射角增大时,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全反射现象. (2)根据题目中测量的数据可知,光从玻璃进入到空气中,当入射角为50时,折射光线消失.,六年真题全练,命题点1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本命题点是安徽必考的知识点,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关作图,一般在填空题或者推导证明题中出现,1201

15、3安徽中考如图,A、B两地相距4km,MN是与AB连线平行的一条小河的河岸,AB到河岸的垂直距离为3km,小军要从A处走到河岸取水然后送到B处,他先沿着垂直于河岸的方向到D点取水,再沿直线DB到B处若小军的速度大小恒为5km/h,不考虑取水停留的时间,(1)求小军完成这次取水和送水任务所需的时间 (2)为了找到一条最短路线(即从A到河岸和从河岸到B的总路程最短),可以将MN看成一个平面镜,从A点作出一条光线经MN反射后恰能通过B点,请你证明入射点O即为最短路线的取水点,猜押预测1.2016镇江中考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等大,

16、故A、C错误;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当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像和物的对称轴没有发生改变,故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当铅笔沿顺时针旋转45角时,其像会逆时针转过45,故此时像和物之间的夹角为90,即铅笔和它的像垂直,故D正确,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2.2017北京中考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着平面镜和直立的铅笔,平面镜中呈现铅笔的虚像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8cm时,像的高度为h1,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1;当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4cm时,像的高度为h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s2.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s1s2Bs1s2 Ch1h2 Dh1h2,D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铅笔离镜面8cm,铅笔的像离镜面也应是8cm,铅笔离镜面4cm,铅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