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7281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243 大小:8.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3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3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3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3页
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新课标全程复习 2.1.1 小说阅读课件(专题突破版)(2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_ 答案:我懂了(“我明白了”等)。,2.结合上下文,解读画线的两句话。 (1)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答:_ (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答:_ 答案:(1)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时,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世界显得渺小无依。(2)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3.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答:_ 答案: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_ 答案:

2、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或:不同意。结尾精练深刻地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很好的说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足”。),5.请你就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批注:_ 答案:为下文刻画人物服务。(或: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练准确,优美动人。),6.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

3、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 答:_ 答案: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鲜明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的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7.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入下列空格。 拾提包( )( ) 答案:还空包 送票据,8.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简析。 例句:_ 简析:_ 答案:示例一:“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天色逐渐变晚,而丢失的提包毫无着落,烘托了丢包的女士焦急的心情。 示例二:“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月色以“清凉”来形容,给

4、人的感觉是“冷”“心寒”,很好地烘托了“她”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的心境。,9.认真研读第自然段中男孩所留小纸条上的内容,自拟一道题目,给出答案。 题目:_ 答案:_,答案:示例一:题目:小纸条上的内容对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起何作用?答案:对先还空包后送票据的原因作了必要交代。 示例二:题目:从小纸条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小男孩有什么精神品质?答案:受了委屈依然善良;坚决不要奖金,不为金钱所动。,10.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最深的一点感悟。 答:_ 答案:示例一:只有真诚和善意才能消除隔阂。 示例二:对每一个卑微的善举都应该心怀感恩。 示例三:善意终能得到

5、别人的尊重。,1.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_ 【解析】本文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小说的段写给妹妹输血;主要是男孩和医生的对话,男孩提出和妹妹平分生命。 答案:男孩给妹妹输血;男孩提出愿和妹妹平分生命。,2.这篇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抓住男孩语言、心理、神态揣摩。特别是男孩的语言更能表现他的品质。 答案:是一个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和献身精神的人。,3.小说的开头写“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社会环境的作用。这两句话点明了主人公的生活

6、环境,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 答案:这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为下文男孩为妹妹输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了主题。,4.第段中“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抓住重点词“放出了光彩”分析。联系男孩原来所想“输血会失去生命”,并结合医生的话理解。 答案: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知道抽血后不但自己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5.分析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

7、考虑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分析。 答案:“昂”“郑重其事”,表现了小男孩捐血时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6.读了本文,你对生命的意义有何理解? 答: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要联系本文中小男孩和妹妹平分生命的事例,再结合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来谈。 答案(示例):生命就是一种爱,一种对心爱的人的无私奉献!,7.本文写了学校老师误解“我”和小兰的哪两件事?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阅读全文,找出两件事所在的段落,然后按“人物怎么样”的格式归纳。 答案:在花坛边欣赏花,却被班主任误认为想摘花。考试时借尺子用,却被监考老师误认为想作弊。,8.这篇小说揭露了现今中国教育

8、存在的何种弊病? 答:_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文章的主旨。要通过柳老师和监考老师对待“我”和小兰的态度上分析。 答案:应试教育背景下,一些老师(家长)唯分数是举,不能正确对待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孩子)。,9.透视下面的语言描写,分析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 (1)小兰叮嘱我:“小心,别踩坏了花。” 小兰:_ (2)柳老师看了看小兰,又看了看我,说:“不用狡辩了,你们是什么样的学生我还不清楚吗?” 柳老师:_ (3)妈妈说:“只有成绩好了,才能继续画。” 妈妈:_,【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抓住语言描写,从中揣摩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而总结其性格特点。 答案:(1)有公德心,爱护花

9、草树木。(2)处理问题主观臆断,非常粗暴,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3)以成绩论英雄,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具有极强的功利心。,10.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小兰听了这话,忽然就红了眼圈”,小兰此时想到了什么?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要联系上文考试时借尺用,却被监考老师误认为想作弊,还有“我相信你”一句话考虑。 答案(示例):明明是跟小慧借尺子用一下的,结果却被监考老师认定为作弊,我好委屈啊!老师为什么不能像小慧一样相信我一回呢?,11.怎样理解“如果我们是那些花,是不是不配叫蝴蝶兰,只能叫鬼脸花啊”的含意?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在这句话里“蝴蝶兰”和“鬼脸花”

10、都具有象征意义。 答案:同为学生,是不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永远受到歧视和打击啊?,12.探究下面的材料,把你最想对文中柳老师说的话写出来。(不少于80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应该进行全面教育,开发每个人身上的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一两个智能方面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赶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受到责罚。 答:_,【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材料链接题。要注意联系文

11、本内容如何对待学生之间差别的问题,再仔细分析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然后写出最想对柳老师说的话来。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之处,不存在优差之分。所谓“差别”,不过是智能发展侧重面不同而已。作为老师,应该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所有学生,给其以积极的评价,让他们获得自我的肯定与他人的尊重,从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抓住事情的经过概括总结。 答案:本文写了老母亲和三个儿女打官司的经过和她之所以变成“悍母”的原因。,14.文中的老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

12、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对主人公的分析要抓住其富有个性的言行,同时还要注意原告律师的话,了解老太太变成“悍母”的原因。 答案:老太太是一个年老体弱,表面强悍,实则具有十足爱心的慈母。,15.文章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写作特色。第段中提到一个“悍”字,而本文的题目为“悍母”,此处点题,并和结尾相照应。这一段交代了老太太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读者会急于想了解为什么把年龄大且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太太称为“悍母”。 答案:点题,前后照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可),16.这样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太,是什么原因使她变成了“悍母”?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文章 段告诉我们老太太成为“悍母”的原因。 答案:因为有一个还需要自己呵护的智障孩子,她怕自己来日不多,她要拼命为那孩子争些生活保障。,17.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